蔣宜興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互動;尊重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42—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發展的天地。要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認為先決條件就是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煥發生命活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
一、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示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因此,教師教學時,要讓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為,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二、巧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中,教師只有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想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教師就要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教師要注重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教師不能一味地訓斥和懲罰學生,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如,筆者在教學時,常常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用“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詞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惡、不指責,而是更加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長此以往,能夠減輕學生對教師的懼怕心理,使師生間減小隔閡,營造良好的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教會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能夠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是無止境的,即便是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開放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讓學生去思考,去爭辯,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四、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是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前提,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觀察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學生“美”的眼睛,留心觀察學生的優點和亮點,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特長。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能夠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學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其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大大減弱。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
總之,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了自由輕松的學習心境,自然就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