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凱明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言表達能力;積累;語感;規律;
習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43—01
小學生懷著好奇的心理認識大千世界,從幼兒期的言語習得,到上小學后系統地學習語言文字,他們從閱讀兒歌、童謠、古詩,到閱讀簡短的一段話及較長篇幅的故事,文本都是其學習語言的重要依托。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積累字詞,鼓勵積極發言,勇于表達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漢語拼音時,既要鼓勵學生清晰、準確、宏亮的發聲,還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拼讀和朗讀能力。從初學識字起,教師就要鼓勵學生觀察字形,辨析字義,通過編字謎等方法,使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完成組詞和造句等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詞和造句的訓練可以從學生感性的模仿開始,也可以是教師做簡單的分析和引導,重點是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養成積極表達的習慣。隨著學生詞句積累數量的逐漸增多,學生的表達能力會逐漸提升。
二、理解詞句,體會文章大意,形成語感
1.入情入境地讀書和動情地朗讀是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指導朗讀是理解詞句和領會情感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指名讀、自由讀、范讀和領讀等形式,幫助學生感知文本,使學生融入情境、融入文本。閱讀中的情境創設,有助于學生進入文本和意境當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體會文章大意。入情入境的讀書,是體悟文章的要素,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引領小學生感知文本,進入情境,理解詞句,形成語感。
2.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文章深意的關鍵。在閱讀中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文章的主旨,對消化、理解閱讀材料,形成語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中借助教師的引領、點撥,在深入理解和領會閱讀材料的基礎上,配合教師的講解、感染、補充和激勵,能夠使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思索,能夠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主旨。學生在閱讀時對文本進行深徹的感悟,深入探究作者的表達意圖,能夠體會到課文的主旨,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語句訓練,掌握語言規律,規范表達
1.詞句訓練是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中,多種形式的詞句練習,對提升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詞句的駕馭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閱讀理解中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詞句訓練,能夠使學生逐漸掌握語言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言語表達越來越合乎規范。
2.回歸文本、理解文本是掌握和理解重點詞語的關鍵。文本是學生理解的介質,回歸文本、理解文本,是掌握和理解重點詞語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領會表達的意圖和效果,領悟表達的潛在規律。然而,只有多讀自悟,結合上下文的具體語境,通過對比借鑒和深入分析的方法,才能領悟到表達的潛在規律。所以,人們在表達時,只有選擇恰當的詞語組詞造句,選擇最具表達效果的句式、修辭,才能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才能實現說得準確,說得具體。
四、理清思路,開展習作訓練,奠定基礎
1.領悟作者的構思和表達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在閱讀中要明白情理,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敘事多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進行;介紹景物則多是按照參觀、游覽的順序進行。在閱讀中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構思和表達方法,并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寫作中,能夠做到敘事合乎情理,說明、議論合乎邏輯,尊重客觀事實,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2.在習作中提高書面表達能力。隨著詞句積累的日漸豐富、語言表達的規范和組詞造句能力的提升,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理解文本、體悟情感的基礎上,拓展思路,開展各種習作訓練。習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立意新穎、巧妙構思,積極錘煉語言,努力做到表達得生動、具體,提高自身的文字表達能力。
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貫穿于學生對文本的感知中,貫穿于學生識字和詞句的積累中,貫穿于學生的閱讀及詞句訓練中。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從整體角度上探索語言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充分挖掘潛能,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