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關鍵詞〕 政治教學;心理效應;教學效率;教學氛圍;
學習動力;潛能;交流;求知欲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56—01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政治教學工作,成為廣大政治教師積極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政治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多種心理效應,用“心”打造高效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利用“圓桌效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國外,一些人熱衷于在中國餐館進行會餐,因為在圓桌旁就餐容易形成“融洽的氣氛”,使就餐者產生“親切的關系” 。人們把對圓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稱為“圓桌效應”。在政治教學中,利用“圓桌效應”,并非讓學生圍著圓桌就座,而是要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教學過程是一種知識傳遞過程,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教學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制約著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步入學生中間,充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高。
二、利用“首因效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首因效應是指在第一次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印象對雙方以后交往關系的影響。如果這種影響是積極的,則會促進雙方正常交往,否則,就會形成交往障礙。 利用“首因效應”則要求政治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要凸顯政治教學的魅力,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巧妙設計教學內容,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感情要真摯,語言要幽默詼諧、生動有趣,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只要教師在每一學期、每一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以積極的情感引導學生,并仔細觀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其良性發展,就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三、利用“自我實現效應”,促進學生潛能發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馬斯洛看來,“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人種能夠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發展”。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認識、自我剖析與自我實現。如,可讓學生閱讀政治教材的課題、節題、框題,尋找各自的題眼。學習內容特征讓學生觀察;學習思路讓學生概括;知識結論讓學生驗證;教學難點讓學生突破。讓學生觀察特征、探索思路、尋找方法、概括意義、驗證結論及突破難點,能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從而促進不同層次學生潛能的發揮。
四、利用“蝴蝶效應”,以“超我”促進師生交流
美國科學家洛倫茲說過:“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這種效應被稱為“蝴蝶效應”。對“蝴蝶效應”的擴展理解是: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不斷放大,對事物未來會造成巨大影響。當代青少年學生存在著“傳統人格失效,現實人格失落,理想人格失范”的危機,作為政治教師,必須用自己正確的言行影響、感染、教育學生。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性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政治教師必須凈化“本我”,控制“自我”,更好地展示“超我”,以“超我”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為和諧師生關系奠定基礎。
五、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激發學生求知欲
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性中最深切的需要,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皮格馬利翁效應啟示教師,要對學生付諸以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政治教學中,雖然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智力特點,在共享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會出現與教師期望不相一致的地方,甚至相悖,但還是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并無條件關注學生,積極利用教學資源,不以學生的回報作為交換條件,要從學生角度思考“我得到老師的什么愛”來反思自身的行為,浸潤學生的心靈,增強政治教學的人文關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