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群
摘 要:分析了渦陽縣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對策。主要包括:提高耕地質量、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快科技成果推廣等。
關鍵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制約因素;提升對策;渦陽縣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35-02
渦陽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南部,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轄25個鎮(場),377個村,總人口15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3.2萬人,農村勞動力74.7萬人,耕地面積13.11萬hm2。是我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國優勢農產品(小麥)產業帶建設示范基地,是國家、省劃定的糧食生產主體功能區。2003年以來,連續6a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蟬聯全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縣;2009、2010年榮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2011、2012年獲國務院表彰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2012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24.27萬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90.2%,平均產量342kg/667m2,總產124.4萬t。糧食總產位居全省第3位。雖然我縣的糧食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產量水平同我縣及周邊省市的高產田塊相比,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依然有很大的增產空間。
1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制約因素
1.1 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素質偏低 全縣農村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者達45萬人以上,超過全縣農村勞動力的50%。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婦女、老年人,文化素質偏低。村里雖然有專業合作社、植保專業服務隊服務,但因為機械少、人員少、時間緊,糧食作物生產過程中的追肥、病蟲害防治、干旱年份的抗旱等田管進度緩慢,科技含量低,糧食種植的關鍵技術落實比較困難。
1.2 耕地質量不高 全縣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平均為14.73g/kg,為中等偏低水平。同時土壤結構不良,耕層變淺(根系多集中在8~12cm土層),雨后地表易結殼,通透性差,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偏低,作物抗干旱、抗漬害能力差,制約糧食產量的穩定提高。
1.3 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我縣氣候處在暖溫帶南緣,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旱災、澇災、風災、雹災、連陰雨等氣候型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2012年秋種,糧食生產就遭遇了秋種干旱、11月份低溫、春季干旱和60a一遇倒春寒旱凍疊加、小麥成熟期間連陰雨、夏種后期干旱、7月份干旱、8月份干旱、夏季50a一遇高溫熱害等自然災害。糧食作物病蟲害多年來持續多發,個別病蟲害重發,近年來還出現了小麥黑潛葉蠅、玉米二點委夜蛾、玉米彎孢葉斑病等新生病蟲害,對糧食作物大面積創高產具有較大威脅。
1.4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一是農田水利設施未能覆蓋全部耕地。全縣耕地面積13.11萬hm2,有效灌溉面積8.36萬hm2,占耕地面積的63.8%;除澇面積11.01萬hm2,占耕地面積的84%;旱澇保收田面積3.98萬hm2,僅占耕地面積的30.4%;二是灌排設施薄弱,工程建設不配套。農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著建設標準低、田間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等問題。常出現上通下阻,不能有效灌溉。三是灌溉方式落后,節水灌溉面積較少。全縣節水灌溉面積僅0.73萬hm2,絕大部分還是采用“小白龍”的傳統方式,不僅水資源利用率不高,而且在小麥、玉米出苗過程中補墑或在小麥中后期澆灌效果較差。
1.5 大型、新型和復式多功能機械較少 全縣擁有各類播種機16 826臺,拖拉機45 095臺,聯合收割機5 760臺,多為小型機械,大型、新型和復式多功能機械較少。嚴重影響了整地、播種質量,對產量影響較大。
1.6 科技服務水平不高 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實用人才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服務手段不強、作用發揮不充分等老問題尚未解決。服務體系呈現縣級強、鄉級弱、村級無的現狀。鄉鎮雖有辦公場所,但技術人員少,且不能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村級沒有技術人員,村干部沒有精力過問農業技術。農業技術大多掌握在農技推廣部門、部分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層面,農業技術推廣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影響新技術、新產品推廣速度。
1.7 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 近幾年,我縣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雖有較大改觀,但尚處于初級階段,數量少、規模小、不規范。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1.8 規模種糧面積較小 目前,土地多分散(下轉58頁)(上接35頁)在一家一戶的農民手中,農民戀土觀念較嚴重,邊打工邊種田情況較為普遍,嚴重影響了土地流轉;同時,土地流轉機制尚不健全,土地流轉還沒有走上規范有序的軌道,流轉進程較為遲緩。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58萬hm2,流轉率僅達到19.67%。,3.3hm2以上的規模經營大戶493戶,流轉土地0.98萬hm2,占耕地面積的7.46%。
2 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
2.1 提高耕地質量 大力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搞好田間灌排渠系、土地平整和機耕道等建設。實施“沃土工程”,全面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力提高農田土壤生物肥力,協調農田土壤養分結構和養分平衡關系,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區系,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將中產田改造為高產田、低產田改造為中產田,確保耕地的持續產出能力穩定提高。進一步健全耕地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耕地質量監控,抓好地力與墑情監測、環境質量監測。
2.2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著力解決部分地區無水源和一部分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站、機井、渠道無法使用的問題,盡快消滅灌溉死角,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2.3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大新型農機具推廣力度,積極推廣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著力推廣復式作業(具備收獲、耕作、施肥、秸稈還田、播種等功能)、玉米收獲和土壤深松等機械設備,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機裝備水平,逐漸改變新型機械偏少、適宜于農藝的機械偏少的現狀,全面提高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強化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強技術集成和資源整合,聯合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和規范化的農機操作使用技術。
2.4 加快科技成果推廣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培訓體系;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普及;引導農民積極應用優良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新技術、新機械,提高科學種植水平;提升科技對小麥、玉米生產的貢獻率。二是認真抓好鄉村干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專業化服務隊、農機手五類培訓對象的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切實提高為農服務水平。三是發揮高產示范輻射帶動作用。高標準建設小麥高產攻關和玉米振興計劃核心示范區,扎實推進農業部“小麥(玉米)萬畝高產創建示范”活動,充分展示高產成果,進一步發揮高產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現實生產力快速轉化。四是以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重點,組織農民繼續教育,努力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市場意識、管理能力。
2.5 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積極培育糧食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服務隊、植保專業服務隊等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主體,著力增加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擴大組織規模,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開展耕、種、管、收系列糧食生產專業服務,提升專業服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
2.6 提高規模經營水平 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耕地向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能手集中。制訂出臺激勵政策措施,扶持種糧能手、有意愿的農戶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逐步將他們培育成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提高經營水平,推進糧食連片規?;N植,提升糧食生產規?;?、專業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積極培育以股份制為基礎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共同體,提升小麥、玉米生產的組織化、規?;?、集約化發展水平。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