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秋云
摘 要:該文介紹了歙縣特色果品生產現狀、發展優勢、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今后發展特色果品產業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特色果品;現狀;優勢;問題對策;歙縣
中圖分類號 S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49-02
1 發展現狀
歙縣是皖南地區特色果品生產大縣,特色果品已成為農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果樹生產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由于歙縣有著得天獨厚的小氣候環境,適宜多種特色果品的生產。其中:三潭枇杷、三口柑桔、三坑山核桃、徽州雪梨、富岱楊梅、姬川燈籠柿、宋村葡萄、金絲琥珀蜜棗、義城板栗等地方特色果品在省內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2008年出臺了《歙縣果品產業化發展規劃(2009-2013)》,果品產業已成為推進新農村、美好鄉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產業。
全縣果品總面積9 200hm2,一般正常年份產量6.8萬t,產值2.7億元。其中:水果面積4 333hm2,產量5.5萬t,產值1.8億元。干果(主要是山核桃以及板栗),面積約4 867hm2,產量約1.3萬t,產值0.9億元。
2 發展優勢
2.1 政策環境優勢 為加快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步伐,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產品優勢,歙縣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安徽特色果品之鄉”的發展目標,并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為全縣果品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2 生態環境優勢 我縣地處亞熱帶常綠果樹和溫帶落葉果樹的混交帶,介于黃山山脈、天目山脈、白際山脈之間,境內地形復雜,光、熱、水、肥、氣多變,小氣候條件復雜多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為發展多經作物,特別是發展亞熱帶常綠果樹和落葉果樹等特色果品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區域環境。
2.3 果品資源優勢 既有南方產的柑桔、枇杷、楊梅,中原產的桃、李、梅、杏,又有北方產的葡萄、梨等,還有山區特有的山核桃、板栗、香榧、燈籠柿等果種。近年來,又先后引進了美國、韓國、日本、西歐等地果樹新品種,積極開展試驗、示范和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
2.4 區域格局優勢 目前,“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格局已形成,如“三潭枇杷”主產于新安江上游的深渡至南源口一線,“三口柑桔”主產于新安江流域的街口、新溪口和正口一線,徽州雪梨主產于上豐鄉,葡萄主產于布射河宋村一帶,楊梅主產于雄村富岱等地,桃、李、梅等主產于低山鄉鎮一帶,山核桃等干果主要在天目山系、杭徽線鄉鎮形成規模,這為我縣果樹業區域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5 交通運輸優勢 我縣地處“兩山一湖”旅游交通要道,毗鄰長三角經濟圈,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網絡完備,果品運輸便捷。
2.6 合作組織態勢 近年來,我縣已先后成立了多家果品合作組織、協會,并注冊“三潭枇杷”、“三口”牌柑桔、“溪源”牌雪梨、“宋村” 牌葡萄等果品品牌。這為發展果品產業,打造果品之鄉,加強果業組織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提供了支撐。
3 存在問題
3.1 樹(品)種混雜,基地布局不夠合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果農對新品種的引進普遍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往往導致品種混雜或引種失敗。且同一類樹種間早、中、晚熟品種比例不當,難以適應現代商品生產需要。
全縣有柑橘、枇杷、楊梅、梨、桃、李、梅、葡萄、獼猴桃、山核桃、板栗、柿、棗、獼猴桃等20多個栽培果種,但除柑橘、枇杷、山核桃已初具生產規模外,富岱楊梅、上豐雪梨、宋村葡萄、姬公尖柿、徽香獼猴桃等具有特色優勢的優質果品規模尚小,生產基地布局不夠合理。
3.2 基礎設施落后,果園抗災能力脆弱 我縣為山區縣,人多地少,發展果樹生產主要是利用土層較為淺薄的山坡地,許多地方受經濟基礎薄弱及勞動力嚴重不足限制,建園時沒能修筑防止水土流失的梯田、魚鱗坑或蓄水池,排灌網渠不健全,運輸道路不暢,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果園多數處于靠天收狀態,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相當脆弱。
3.3 技術應用率低,果品產量不高、質量欠優 果樹是一項前期投入較大,見效時間長的多年生經濟作物,果園管理技術性強。由于目前大部分中青年均已外出打工,果農文化素質普遍低下,農林科技推廣機構人手少、經費不足,導致全縣果樹生產科學技術(如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蟲草害防治、疏花疏果、套袋、測土配方施肥等)應用率低,目前,許多地方的果園大面積呈現養分單調,土壤退化、果樹抗性差、果品產量不高、質量欠優及大、小年明顯等現象。尤其是病蟲防治的用藥不當,往往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農藥用量攀升,果品農藥殘留量超標,從而大大降低果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3.4 貯藏加工及營銷滯后,產業效益低下 近年來,雖然相繼成立了柑桔、枇杷、楊梅、梨、葡萄等部分果品產銷協會及山核桃干果熟制加工企業,但是到目前為止,縣內尚無上規模的果品貯藏、加工及營銷方面的龍頭企業,產業化組織體系建設滯后,果品銷售主要依靠個體營銷戶和果農自銷,營銷形式較為單一,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據調查,發達國家水果采摘后商品化處理率幾乎達到100%,貯存率高達50%,果品加工比例達30%。而我縣則有80%以上的果品以原始初產品投入市場,未經產后加工或包裝處理,果品的商品價值及商品率大大降低,產業綜合效益不高。
4 對策
4.1 優化區域布局 特色果品產業是一項前期投入大、但見效期長、綜合效益高的產業,同時也是一項區域性、專業性、技術性強,與市場聯系相當密切的產業。如“山核桃基地”可利用地處天目山系的三陽、金川、岔口、杞梓里、新溪口、武陽等鄉鎮傳統連片果園進行適度改造;“三潭枇杷基地”和“三口柑桔基地”則可對新安江上游的街口、小川、新溪口、武陽、深渡、北岸至徽城鎮南源口、富堨仁里一線鄉村原有生產基地按標準化要求進行改造;“徽州雪梨基地”和“姬公尖柿基地”可以上豐鄉為中心,向周邊的許村、溪頭等鄉村推廣發展;“宋村葡萄基地”和“富岱楊梅基地”則分別以桂林鎮布射河宋村、雄村鄉富岱為中心向周邊鄉村輻射發展。桃、李、青梅、板栗等果品則安排在北岸、霞坑、富堨、王村等低山丘陵鄉村發展。endprint
4.2 調優品種結構 20世紀80、90年代我縣果品相對短缺,發展品種過于單一,如新安江庫區柑桔主要為大葉尾張,“三潭枇杷”80%為中熟的光榮及大紅袍等,品種過于集中往往容易造成季節性的賣果難;另外,由于發展的果樹品種主要以鮮食為主,加工型品種往往被忽視。要按照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需求調優果樹品種。如在“徽州雪梨基地”應適當發展早熟翠冠、六月雪、喜水、黃金及黃冠、愛宕、大果水晶、新高等優質中晚熟品種;“三口柑桔基地”應壓縮品質次優的遲熟大葉尾張,重點發展早熟宮川、興津,適當發展特早熟“日南一號”以及適度試種貢桔、砂塘桔等新品種;桃樹基地則應穩定鞏固現有早熟水蜜桃,適度發展中晚熟優質耐貯的脆肉型桃和晚熟水蜜桃,重點發展加工型的黃桃。
4.3 加強良種繁育 以枇杷、柑桔、葡萄等良種科技示范園為依托,重點抓好品種篩選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嚴格加強對苗木引種、選育、推廣過程的管理,建立母本樹注冊制度、檢疫性病蟲害防疫系統、苗木生產技術規程和質量標準等,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實行“果樹種苗生產許可證”、“果樹苗木質量合格證”和“果樹苗木檢疫證”的三證管理制度,保障品種的純正性、適應性和苗木質量。
4.4 強化果園改造 我縣果園多處山坡地,水土保持能力薄弱,特別要加強梯地、魚鱗坑、蓄水池、節水灌溉、生草覆蓋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和測土配方施肥力度,同時加強改種、改土、改樹、改善技術管理等工程。保障我縣果業朝著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方向發展。
4.5 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我縣目前的果品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仍處于低水平狀態,農林業務技術部門應充分調動一切人才資源,通過培訓、示范,加大特色果品優質化栽培技術推廣力度。具體應重點推廣下列十項實用技術:(1)規范化建園技術;(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3)果園管理技術;(4)花果管理技術;(5)冬季防凍及伏旱抗旱保果技術;(6)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7)果樹整形修剪及立體化結果技術;(8)山地果園生草保水增有機質技術;(9)病蟲測報技術;(10)分期采收、果品采后處理技術。
4.6 實施品牌工程 要進一步強化精品意識和創名牌意識,加大生產精品果品和創品牌力度,充分利用廣播宣傳、電視報道、展銷展示、旅游促銷等宣傳渠道,大力宣傳慈坑山核桃、三潭枇杷、三口柑桔、徽州雪梨、姬公尖柿、富岱楊梅、宋村葡萄、徽香獼猴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果品。同時,加快建立和擴大名牌果品、精品果品生產基地,唱響“三潭枇杷”、“三口柑桔”、“徽州雪梨”、“富岱楊梅”、“徽香獼猴桃”等名特優品牌,以更好地占領市場。同時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果品促銷、展評活動,在大力開拓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地市場的同時,還要爭取條件開辟國外市場。
4.7 延伸產業鏈條 通過對果品進行清洗、殺菌、分級、打蠟、包裝等技術處理,延伸果品生產產業鏈,提升果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有重點地引進和扶持果品貯藏、加工企業,以自然通風庫、冷藏庫、氣調庫進行貯藏保鮮,改善果品貯運條件;以枇杷、山核桃、青梅、楊梅、獼猴桃、黃桃、板栗等果品加工為重點,不斷研究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服務于黃山旅游,打入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增強特色優質果品產業發展后勁。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