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琛+黃龍生+劉甲午+鄭素珊+李明霞
摘 要:介紹了保定市草莓種植發展現狀,分析在發展草莓產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制約因素,并提出了實現草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旨在為保定市草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保定市;草莓種植;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S66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53-03
草莓是一種紅色水果,又名洋莓、地莓等。為多年生薔薇科草本植物。草莓果實呈心形,具有特殊的水果芳香味,果肉多汁,鮮美紅嫩,富含豐富的維生素C,營養價值極高,是一種經濟效益較好的農產品。常吃草莓有助于人體消化、鞏固牙齦、清新口氣等特殊功效[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農產品不斷的市場化、現代化,農民對種植效益最大化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保定市作為全國重要的草莓生產基地,草莓產業在該市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對該市草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 保定市草莓生產現狀及產業特點
1.1 現狀 20世紀初保定市就開始種植草莓,法國傳教士于1915年所帶來的草莓種苗在保定定州開始種植。新中國成立后該市草莓種植并未擴大,直到改革開放時期草莓種植才得到發展。20世紀80年代保定市草莓種植面積超過60hm2,此后草莓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世紀90年代種植面積為800hm2,2001年達到了8 000hm2。21世紀至今全市草莓栽植面積基本維持在9 000~10 000hm2,年均草莓產量達18萬t,年產值超過5.6億元[2]。保定市草莓產業的迅速發展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1.2 特點
1.2.1 自然地理條件優越 保定地處北京、天津和石家莊三角地帶,且周邊有不少大中城市包圍,百年以來所產鮮果均銷往周邊大中城市,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此外保定地處華北北部,全年干旱、雨雪量較少且集中,常溫下日光溫室即可滿足草莓生長所需的環境要求。而在春夏兩季,雨量集中在7、8月份,露天栽植草莓不僅不易受到降雨影響,而且發生病蟲害較少,這為草莓種植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優勢。
1.2.2 草莓種植廣泛區域集中 近一個世紀以來保定市草莓種植業不僅發展迅速,而且基本在全市各縣區均有分布。目前在滿城、徐水、定興、清苑、順平、高碑店等10多個市縣均大面積栽植草莓。其中滿城縣草莓種植始于1953年,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草莓基地縣,有“草莓之鄉”的美稱[3]。目前該縣草莓種植面積達5 333hm2,日光溫室(大棚、小拱棚)和露天栽培種植面積分別為4 000hm2和1 333hm2。順平縣和徐水縣日光溫室種植面積分別為1 400hm2和1 200hm2。
1.2.3 栽培草莓品種豐富 保定市在20世紀80年代對地方草莓品種進行審核和鑒定,其中“保定雞冠”和“保定雞心”被評為本市特有品種。同時,該市不斷引進法國、日本、美國等國內外上百個品種,通過對比篩選出部分優良品種進行推廣栽植。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美國“全明星”、日本“豐香”和法國“達賽萊克特”先后成為保定市主裁品種。目前,露天草莓和半促成栽培品種均以“全明星”和“達賽萊克特”為主,溫室栽培以“豐香”、“土拉”、“紅顏”和“甜查理”等為主。
1.2.4 草莓產業經營管理水平較高 保定市草莓生產設施齊全,種植區均有深井灌溉設備,能夠及時滿足草莓生長所需的水分。20世紀70年代,保定市就有草莓醬加工出口的先例。21世紀初,全市草莓深加工企業已超過20家。草莓產業的迅速發展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保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保定市職業技術學院、保定市草莓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和各市縣農業局、林業局、科技局的投入密切相關。目前,該市草莓產業經營設施齊全,管理技術水平較高,其露天栽培、早春大棚和日光溫室等多種栽培模式下拉長了鮮果的上市期。因此,草莓產業為該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 保定市草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術傳統 與國外草莓種植業發達國家相比,保定市大部分草莓栽植戶經營時間較短,且技術水平傳統,基礎較為薄弱。栽培草莓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多數栽培者科學生產的基礎知識不足,思想保守,觀念落后,在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很難獨立完成新技術、新品種的實驗和推廣。
2.2 草莓產業深加工水平落后 目前保定市有一定比例草莓仍為露天栽培,因收獲期集中和收獲時間較短,為了防止腐爛所造成的損失,當草莓成熟時,統一把草莓鮮果集中起來運送至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進行銷售,同時以保定罐頭廠為中心將鮮果加工成半成品和成品(如草莓醬、草莓汁、低度草莓酒等)外銷至國內城市和非洲、日本等。隨著保定市草莓種植的迅速擴展和產量的不斷增加,多數草莓深加工企業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導致其技術和設備落后,規模難以繼續擴大,對草莓鮮果的加工均為初級產品,附加值較低,盈利較少,嚴重制約了草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草莓產業管理技術有待提高 雖然保定市草莓產業為該市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該市草莓產業的運行效率較低,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存在較多問題。首先,該市的草莓栽培仍然以自繁自育模式為主,且在種苗栽培前并未做完全脫毒處理[4];其次,草莓栽培多數在125 000~155 000株/hm2,密度普遍較高。再加上栽培后期的管理技術水平較為落后,進而造成種苗品質較差。再者,該地區缺乏專業用于草莓交易的物流中心和全程冷鏈運輸體系,降低了草莓銷售效率。
2.4 市場占有率偏低 作為我國草莓主產區之一,保定市草莓產業品牌化運作意識相對薄弱。近幾十年來,該市主要以引進外來品種進行草莓種植,并未申請某一品牌來帶動整個草莓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沒有針對草莓產業的快速發展而設立產業規范和標準(如不同栽培模式生產標準、鮮果質量分級、鮮果加工技術體系、產品包裝、質量管理體系等)。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嚴重制約著保定市草莓產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可持續發展前景。endprint
3 保定市草莓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培育草莓優良種苗 保定市目前對草莓品種的選育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方面與國內外存在較大差距,草莓栽植的主要品種仍需從國內外引進。因此,保定市各科研院所應以常規雜交、種間雜交和化學誘變等育種方式,結合現代生物技術和轉基因育種等手段,提升草莓的育種技術,培育出適合保定市和中國不同生態氣候類型的抗逆性、抗病蟲害強和優質高產的草莓新品種。由于易感染草莓種苗的病毒多達20種,在培育過程中應建立草莓脫毒繁育基地,不斷提高并完善草莓種苗培育基地的技術和質量管理體系[5]。
3.2 加強草莓產業優質安全生產 草莓屬于漿果類,果實肉嫩多汁,表面不易沖洗,為了加強食品生產安全,草莓種植園區應選擇在遠離污染源,生態環境安全、條件良好,且具有較強持續生產能力和穩定銷售渠道的農業生產區。為保證產品的安全和優質,草莓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冷藏、運輸過程都應符合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標準和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來進行生產、加工和運輸[6]。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該市草莓產業的規模和產量,而且易取得消費者的信任,提高草莓市場占有率。
3.3 提高草莓生產效益 草莓生產的效益提高,首先應依靠品質和產量,其次應保證草莓鮮果在淡季上市。因此,保定市草莓生產應緊密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市場實際,加大新品種配套技術研究的投資。同時對不同栽培型的技術進行規范,及時對生產地環境進行人為調節和加大預防草莓病蟲害發生的投入,進而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根據市場需要,對草莓種苗進行培育,以達到周年化生產,保證在淡季生產草莓的質量和數量。
3.4 優化草莓產業區土壤條件 由于草莓生產區土壤栽培保護設施的不穩定,連作障礙經常出現。因此,在草莓生產的過程中,應及時對草莓栽植區土壤進行優化。如通過推廣實施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設立秸稈生物反應堆、對土壤進行日光消毒等技術措施來降低草莓病蟲害發生概率、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草莓健康生產。在草莓采收后,應及時采取清除草莓植株,揭膜淋雨、輪作等措施,以降低連作障礙。
3.5 注重市場開拓 保定市草莓市場的開拓是其發展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與外界信息溝通較少、市場研究不夠、自身品牌宣傳不足等問題。因此,要以草莓觀光園、草莓節、國內外技術交流等活動為契機,大力宣傳該市的草莓文化,創立自身品牌,加強市場信息搜集力度。例如可借助歐洲市場對冷凍草莓的青睞,大力加快冷凍草莓產業的發展,創立自身品牌,在鞏固歐洲市場的同時開拓草莓非主產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4 結語
考慮國內草莓供給平衡,我國未來草莓仍存在較大需求,草莓產業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保定市草莓產業若想穩定快速發展,需盡快制定草莓產業發展戰略,完善育苗育種、簡歷健全的技術服務和現代化物流體系,并逐步完善行業標準規范體系。保定市各盛產草莓區應在市政府及各科研院所的指導下合理規劃草莓生產區土地資源,加快產業區規模化生產。在政府和龍頭企業的引導帶動下,以行業協會、草莓合作社等多種渠道帶動草莓種植戶參與規?;洜I,進而提升草莓產業生產效率和綜合實力。同時,保證生產、加工和運輸等環節的產品安全,加強草莓產業各環節的質量監管力度,提高草莓市場質量安全意識,為保定市草莓產業快速、有序發展掃清障礙,為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殿林,彭沈凌.草莓生物學特性及關鍵栽培技術要點[J].吉林蔬菜,2011(5):21-23.
[2]段立霄,田鋒,張杏鸞,等.保定市草莓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J].草莓研究進展(三),2009. (下轉100頁)
(上接54頁)
[3]王彩芬,弓瑞娟.滿城縣日光溫室促成栽培草莓畸形果的發生與預防[J].長江蔬菜,2011(5):39-41.
[4]李莉,楊秋葉.河北省草莓生產中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3,7(2):66-67.
[5]谷軍,雷家軍. 草莓栽培實用技術[M].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6]王忠和,中國草莓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11):21-22.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