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萍
寫作(低年級為寫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課標背景下,探索了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培養模式,提出要充分利用教材,巧妙使用繪本,用寫繪的方式提高學生自由創作的能力,用兒童大講堂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用日常積累的方式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最后,介紹了對寫話作品進行多元評價的方法,希望能讓學生走上更自由、更快樂的寫話之路。低年級語文寫話能力模式探索寫作(低年級為寫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針對第一學段(1~2年級)制定的寫話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筆者認為,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進行低年級寫話教學時應時刻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以課外生活為輔助平臺,用學生喜愛或樂于接受的方式點燃他們想說話、想寫話的火花,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從被動的“要我寫”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寫”,培養出寫話興趣,打好作文基礎。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低年級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字里行間充滿著童真童趣,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續寫,活學活用。此外,課文通常配有插圖,可以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達。例如,一年級上學期,筆者在講解完《家》后,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雖然當時學生們入學才一個多月,但他們已經展現了非凡的模仿力和想象力。“深深的地下是石油的家”“黑色的烏云是閃電的家”“遠古時期的地球是恐龍的家”“小草的葉莖是蝸牛的家”……筆者將它們記錄下來,組成了一首70多句的長詩,每一句詩都代表著一份思考,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二、巧妙利用繪本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畢竟有限,閱讀作品仍以繪本居多,而繪本最大的好處在于畫面的豐富和文字的留白。以《母雞蘿絲去散步》為例,十多頁的畫面只配了寥寥幾十個文字。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們觀察圖片、發揮想象,看他們是否能創編出更加生動有趣的故事。沒想到只是稍加引導,學生們的想象力就象開了閘的河水,一發而不可收了。有的學生把圖中每個小動物的神情狀態描述得栩栩如生,有的學生則把每個小動物的叫聲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學生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成語,有的學生則干脆顛覆了原有的情節,把“傻人有傻福”的母雞蘿絲演繹成了聰明機靈的“喜羊羊”,而狡猾的狐貍則變成了倒霉的“灰太狼”。后來,筆者把故事插圖發給每位家長,請家長聆聽孩子創編的故事,同時將其記錄并打印下來,帶到學校讀給其他同學聽,在家里讀給親戚朋友聽。這種方式讓同學們的創作熱情和寫話興趣越來越高,隨之發展和提高的還有思維力和創造力。
三、寫繪能讓學生更自由地創作
曾有人問筆者什么是寫繪?從某種角度講,寫繪就是寫話和繪畫。具體來說,一個完整的寫繪作品由三部分組成:
1.繪畫語言,由畫面組成,可以是一幅或多幅兒童畫;
2.口頭語言,由學生講述,學生繪畫之后要講述畫面內容,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小故事;
3.書面語言,由和畫面有關系的文字組成,起步階段可由家長代寫,主要目的是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寫繪,不但能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表達能力,而且能讓友愛、信任、尊重、勇敢、寬容等美好的東西走進孩子的心靈。本班的寫繪活動從一年級上學期就開展起來,到現在將近一個學年,已完成十多次寫繪任務,如《我的家》《巴巴爸爸的故事》《老鼠牙醫——地嗖頭的故事》《春天來了》《燕子媽媽笑了》等。其中,《巴巴爸爸的故事》由學校集結成冊出版。
當然,寫繪不同于畫畫,不能用美術作品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寫繪。寫繪更加注重的是學生所要表達的思想,以及在寫繪過程中學生想象力的發揮。當學生拿著自己的寫繪讓家長看時,他一定希望引起家長的興趣,給他們講講自己的畫。因此,當家長看到畫時,一定要控制住說“這是我嗎?怎么這么難看。”的抱怨,而要嘗試著說“這是誰呢?怎么這么有意思?”鼓勵的語言,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繪熱情和表達欲望。記得寫繪《我的家》時,學生們正在畫畫,筆者走到一個學生面前,說:“咦?你畫中爸爸的頭上怎么有座山呢?”他笑了,說“這不是山,這是王冠。”說這話時,把“王冠”二字咬得特別重,似乎在有意突出自己的“成就”。當筆者說“真有創意!”時,這名學生美得不得了,頭也不抬,繼續專心致志地畫畫。可以想象,他一定會更加用心地思考和設計。
四、兒童大講堂,讓學生自己當講師
別看一年級的“小豆包”不過六七歲,可個個身懷絕技。有的已是圍棋高手,有的對恐龍頗有研究,有的精于槍械,有的酷愛飛機,有的是小小動植物學家……雖然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希望能和大家分享這些知識和樂趣。于是,筆者每周都會拿出一節語文課來當兒童大講堂,請小講師們給大家上課。要想站穩站好講臺,小講師們必須要進行精心的準備,不僅包括內容的設計,更有語言的安排。目前,兒童大講堂已累計開講十余次,內容五花八門。每次講座40分鐘,小講師們的嘴巴“嘚嘚嘚”的就沒停過。當過小講師的學生們,其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想不進步都難。
五、日常積累,積極口語表達
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不過是用筆在紙上說自己的話”,說是基礎,寫是延伸。相對于書面表達能力,低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常要強一些,因此低年級的寫話能力培養應從口語表達開始,在學生能說會說愿意說的基礎上,逐漸付諸筆端。需要說明的是,不論是在組織學生創編繪本故事,還是在進行寫繪時,目前都采用的是口語表達的方式。孩子們盡管天馬行空地說,自有筆者或家長志愿者進行記錄。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平時,筆者會安排學生每周一篇自由周記,不拘字數,不限內容。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都是不同的,隨時注意生活積累,隨時記錄所見所聞。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寫話充滿生活的氣息,表現學生率真的天性。endprint
同樣,周記也是由學生口述、家長記錄,再由學生抄寫在田格本上。抄寫的主要目的是練習寫字之用,只要書寫整潔、標點正確、字體美觀、無錯別字就達到要求了。
六、多元評價,保護童心,讓學生更快樂地寫話
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筆者在這方面開展了以下幾個工作,以期更客觀地評價每個學生,鼓勵學生更快樂地投入寫話。1.使用情感符號,直接與學生心靈溝通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喜歡直觀形象的圖片(如小紅花、獎章、紅星、笑臉等),注重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因此,為保衛童心,筆者從來不在可能需要長期保存的作業本或試卷上打叉,只使用圓圈圈出錯別字,用問號標識不通順的語句,只要是正確或內容有趣的語句都會用波浪線和紅星標記。學生們似乎天生就知道波浪線和紅星是表示好的意思,他們會相互數波浪線和紅星的個數,然后暗暗下決心要超過對方。這種可愛的好勝心讓學生愿意模仿好的語句,不斷地要求進步。2.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注意每個學生的進步寫話最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由于生活經歷、知識水平和寫作能力不一樣,每個學生的寫話都有獨特的個性。評價寫話時一定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評價。對于優秀的文章,要讓小作者在班上朗讀,并積極投稿到校報,現在,學校每期的校報都有文章出自本班。而對于相比之前有進步的文章,也要及時地肯定和贊賞。事實上,筆者對學困生會更“偏心”,給他們多一些肯定,多一些贊美,多一些鼓勵,讓他們也能沐浴著陽光雨露。3.利用公共平臺,讓家長和學生互相欣賞、互相評價從一年級開始,筆者就使用“希望谷”網站作為班級交流的公共平臺,學生的每篇寫話(包括周記和寫繪)都會上傳到“希望谷”的“班級博客”中,供全體學生和家長賞析。家長們也積極參與,他們會和孩子分享這些文章,并發表評論。有時,針對一篇文章的評論能達到十多條。筆者也會對每一篇寫話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寫話能得到這么多的反饋,自然是樂不可支,更加愿意繼續寫話,繼續得到評價。每學期結束之前,筆者都會組織家長將孩子的周記編輯寫冊,一方面,便于他們之間相互欣賞;另一方面,也可做為他們寫話成長過程的見證。低年級寫話是作文教學的基礎,寫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培養。作為一名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筆者探索了培養學生寫話能力的幾種模式,并探索了對寫話進行多元評價的方法,希望學生不再視寫話和寫作為難事,從被動的“要我寫”逐步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寫”,更自由、更快樂地表達心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