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春
摘 要: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
一、中學通識教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弟子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這六藝就把古代的文理概念都包含在其中了。孔子認為:“君子博學于文。”(《論語·雍也》)所謂“文”,主要是指當時儒家的“六藝”,“博學于文”,也就是一種通才教育。而現行的高考制度是實行文理分科,這本身就是通識教育的萎縮。記得我父親跟我講過,當時他們什么都學,也易于消化,做完作業還可以逛舊書店,是真正地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的。通識教育從學科觀點而言,學習人文學科的人要具備科學知識,而研習自然學科的人要有文學與藝術素養,使受教育的學生能夠自我感受價值而變化氣質,能夠彼此了解與溝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通識教育是在現行文理分科的背景下鍛造人才的最佳途徑。
2012年11月,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了一次感恩教育的活動,要求每個同學給自己的父母寄一張明信片,并在明信片上寫上對父母的感激之言。很多同學拿到明信片后根本不知如何下筆,什么地方寫收信人地址?格式如何?怎樣稱呼?一概不知。我不由想到《胡適口述自傳》中的一則趣聞:說臺灣青年寫信給他,都稱他為“胡適先生”,他的意思是以前的青年都稱他為“胡適之先生”或“適之先生”,現在臺灣青年不諳古禮,所以稱他為“胡適先生”。書信事小,教養事大,于是,我花了一節課時間給學生做了一個講座,題目就叫《讓我給你寫封信》。可見,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常識與禮教的沿襲到現如今已陷入似斷非斷、非斷實斷的境地,適合中學生的通識教育對于培養附中學生大氣、優雅的氣質有著實際的意義。
再有,作為一名中學生,中學求學階段是他們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上最渴盼懂得卻又最茫然的階段。因此,我們必須在專業知識學習之外,兼顧知性與智性,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讓他們在求學的過程中不但獲取了知識,還成熟了心智,真真正正地“轉識為智”。
二、中學通識教育的現狀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老先生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一股通識教育潮正在大學悄然回歸。那么,通識教育有沒有在大學之外的嘗試呢?通過查找資料得知,在中學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通識教育總的情況是很不好的,教育質量的實際評價標準是造成無法實質進行通識教育的根源。各個學校大都注重抓應試教育,督促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提高考試成績,例如高中就是以高考錄取率的高低論英雄,并且社會似乎也默認這種標準,學校實際也無暇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用說通識教育了。
三、在我校設立通識教育課程的設想
作為第一批實行“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的中學,我們圍繞提高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負擔這一核心,在課堂教學體系上開展了一系列改革。那么,我們能不能在教學體系中增設通識教育課程,建立一個保障全體學生能更好地全面發展的體系呢?能不能在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中走出屬于我校的特色教育之路呢?
(1)作為教改先鋒,我校早已有了實施通識教育的基礎。綜觀國外或各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基本涵蓋了人文教育、社會科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管理科學教育、生命教育、兩性教育、環境教育、公民資質教育等。而我校早已經在某些課程上做出了勇敢的嘗試,例如我們開設的興趣課、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等,都已經為我們開設通識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針對每周的興趣課時間,我們能否做一個整體的規劃,通過整合將其歸攏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內呢?
(2)通識教育的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兼容并蓄。就如上海市奉賢中學一樣,通過開設通識系列講座來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其實,像我校周六的精品講座就已經與奉賢中學的做法不謀而合了);我們還可以推薦或編寫通識讀本,要求學生閱讀,并確定不同形式的考察來獲得課程的結業證……
(3)通識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課老師既要有學術上的深厚造詣,又要對真理和學生有真誠的感情,還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既要把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道理傳授給學生,又要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精神感染學生;既能對學生“曉之以理”,又能“動之以情”。所以,要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恐怕我們教師就先要“通識”了。
《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將通識教育由高等院校向前擴展的想法也許還很不成熟,但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加強自我修煉,在平時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做起來。這樣,我們的學生會大大受益,逐步走向通才之路,最終成為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人。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