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棟
摘 要: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厭學狀況測試問卷調查了330位小學生,旨在探討城區小學生的厭學原因及程度,并以此作為對策研究的理論依據,提出相應的措施。結果表明,城區小學生較容易表現出情緒倦怠、成就感低、生理衰竭和學業疏離的心理癥狀。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在生理衰竭和學業疏離的問題更加嚴重,而在情緒和成就感上沒有明顯差異。
關鍵詞:城區小學生;厭學狀況;對策研究
針對小學生厭學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國教育界1977年調查顯示:84%的中小學生對學習態度呈“冷漠”;2000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在全國中小學學習發展的大型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只有8.4%;21世紀初,中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顯示;59.3%的小學生都有一定的厭學情緒。厭學是指學習者對待學習的一種消極心理,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減弱或消失,對學習活動或學校生活的回避、逃避甚至抗拒。然而,中國小學生的厭學研究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一,對于小學生厭學心理的鑒定在心理學界還沒有確切的界定,有的研究只是參照某個心理特征而進行描述,這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二,在小學生厭學心理影響因素等方面,國內的研究只是實踐性的理論概括和開放性的調查,而實證性研究不多,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實證研究,以得出更有說服力和信效度較高的研究成果。三,現在國內對學生厭學的情況,由于初高中的升學壓力,以及大學生就業壓力,往往將目光集中于中學、大學,卻常常忽略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本研究擬對厭學成因作實地調查,為分析城區小學生厭學心理以及相應的對策提供理論性依據。
一、研究對象
在湖州市區小學隨機抽取三所教學水平相近的小學,對每所小學的四、五、六年級進行問卷調查,共調查小學生330名,有效樣本300名,男生164名,女生136名。
二、研究方法
1.自編小學生厭學狀況測查問卷。首先查閱國內外有關小學生學習倦怠方面的研究文獻,通過對小學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了解城區小學生可能發生的有關學習倦怠的各種心理行為問題,在此基礎上,編制了一份小學生厭學狀況測量問卷,并經過預測和修正成為正式問卷。對四、五、六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測試,讓小學生對這些題目針對自己的符合程度進行評分,分完全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按1~5分評分,得分越高,厭學心理越嚴重。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0.86;項目與因子分的相關系數為0.80~0.89;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74~0.83。
2.小學生厭學狀況測量問卷由小學生自行填寫,填寫時不受外界干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實際情況。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來進行數據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結果
1.城區小學生厭學狀況分析
(1)城區小學生厭學不同程度分布分析
按照量表的記分方法,“完全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計分方法等同于厭學程度的“沒有、輕度、中度、重度和極重”,分別記為1、2、3、4、5分,小學生厭學狀況各維度得分的平均分應該為連續數據,因此,我們可以將1、2、3、4、5分別看成是連續數據分組后的組中值,將分數分成5段,0.5~1.5為沒有厭學心理,1.5~2.5為輕度厭學心理,2.5~3.5為中度厭學心理,3.5~4.5為重度厭學心理,4.5~5.5為厭學心理極重。結果見表1。
表1:城區小學生厭學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均分和總均分布
比例(%)
■
從表1中可以看到,小學生厭學心理健康狀況的各因子均分及總均分很大比例集中于1.5—2.5和2.5—3.5這兩個分數段。其中,成就感低這一因子在2.5—3.5,這一分數段的比例達到68.6%,表明很大部分的小學生在成就感上沒有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正處于中度癥狀。而生理上的分數顯示,51.8%的學生處于輕度衰竭,所占人數最多,但仍有13%的學生處于重度生理衰竭,表明有一部分學生在生理上對學習有一定的排斥。其余關于情緒和學業的兩種心理因子在輕度和中度上所在比例大為相同,可見絕大多數的小學生處于這兩者之間。而重度癥狀只在情緒衰竭和生理衰竭上較為明顯。另外,在小學生中出現沒有極度厭學的情況。
(2)城區小學生厭學心理狀況的年齡及性別差異分析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城區小學生在情緒倦怠、生理衰竭和學業疏離這三種因子上的得分存在較為顯著的年齡差異,在成就感低以及總分上并未呈現差異,表明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學業上情緒倦怠加重,同時,成就感并未受到年齡增長的影響。整體上而言,城區小學生的總均分顯示,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并未有很大的年齡差異。
表2:城區小學生厭學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均分與家長文化程度差異(%)
■
性別差異的顯著性檢驗表明,除了在學業疏離上的得分男孩小于女孩,即女孩的學業疏離略顯著于男孩外,其余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總均分均為男生略大于女生,但不存在顯著差異。
(3)城區小學生厭學心理與家長文化程度組間差異分析
從表2中可以發現,小學生厭學心理健康狀況各因子在家長不同文化程度上沒有顯著差別,只有在生理衰竭和學業疏離這兩種因子上,專科、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長教育下的小學生得分略比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長教育下的小學生低。另外,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長,其子女學習情緒上的厭倦癥狀略高于專科、本科以及上的文化程度家長的子女。
(4)討論和對策
從問卷數據分析中可以看到,小學生對學習的倦怠厭煩在情緒、成就感、生理和學業上都有所體現,且四種因子相對平衡。厭學程度都處于輕度和中度之間,可見小學生普遍有輕微的學習倦怠心理,但不易察覺也并不是非常嚴重。從人數比例上看,輕度的生理衰竭雖然占了一半以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重度衰竭,以及配合年級差異分析,可以看出小學生在生理上對學習的排斥情況令人不容忽視。此外,多數小學生已是中度成就感低下,也不得不令人重視。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試分析出三種原因。一:學校壓力。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在學業和成就感上厭惡與疏離較為明顯,以小見大。這自然而然讓我們聯想到學校的學習氛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不難發現,有些學校為了表面上的優秀率,為了一定的教學內容,忽視了真正意義上的寓教于樂。呆板傳統的教學方式讓課堂缺少生氣,從而逐漸導致學生對自我成就感的認定,對學業的熱情。二:家長因素。雖然在上述調查中,小學生的厭學心理與家長的職業、學歷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歷代父母共同的心愿。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不管家長自身文化程度如何或者從事何種職業,都對孩子傾注了極大的希望。如此的苦心和期望加在孩子身上,卻反倒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此外,家長的職業以及文化程度,其實無形中給了孩子一種暗示與目標,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壓力。三:自身原因。調查中發現生理衰竭的人數比例呈倒三角形式,且年齡差異十分明顯,這表明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在生理上對學習的遠離有所加重,且有部分達到重度疏離。如此結果除了學校、家長等各方面的因素外,孩子自身就值得我們多加研究。某些孩子天生敏感、自尊心強,在多次努力未果后會產生恐懼心理,常常表現為考試緊張發抖、被提問時口齒不清;有些孩子天性樂觀,即使遭遇批評也毫不在意,故而在生理上的反應不及上述來的那么明顯。因而有生理疏離該癥狀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對自我要求太高,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導致。
對于提出的幾點厭學成因分析,由此提出相應的對策。首先,學校在落實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陶行知先生就曾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先進的教學設備與雄厚的師資力量固然是打造優秀學生的必要手段,但也應注意幼兒在生理、心理上的發展規律,過大的教學力度以及灌輸式的教學會超過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準備。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以學生為主體,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教師更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寓教于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努力引導學生想學、樂學,從而真正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其次,學生在學習態度的轉變上,家長在無形中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那么家長應該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讓孩子在表達、抒發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與此同時,對待孩子的學業,家長應多以指導、鼓勵為主,切記指責、打罵,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再者,對于孩子本身,社會各方面及家庭應積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樂觀健康的心態對面對學業上的困難。最后,還可通過歸因訓練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厭學的本質即在于失去對學習的積極性,變得倦懶。而歸因訓練能幫助孩子將失敗的原因歸結于努力程度與學習方法,讓學生感覺到通過加大努力程度及運用更加有效的學習方法與策略,是可以帶來很大進步的,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64.
[2]陳新穎,花蓉.中學生厭學心理的研究與展望[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21(6):38-41.
[3]傅安球,聶晶,李艷平等.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5,25(1):22-23.
[4]高利兵.中學生厭學的歸因與矯治[J].教育科學研究,2004(7):53-55.
[5]楊平.中小學學生厭學的原因與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
[6]郭志芳,范安平.城區小學生現狀調查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1:(4)92-95.
編輯 王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