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英
摘 要:上好語文課,導入新課至關重要。它在一節語文課中雖然只有幾分鐘、幾句話,作用卻很大。成功的導入設計,就如同一把開啟學生興趣大門的金鑰匙,能營造一種濃郁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的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因此,精心設計課堂導入非常必要的。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課堂導入的常用方法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導入;課堂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06-01
一、導入策略
1、溝通
導入語的“溝通”有兩層含義。一是心理溝通。“親其師,信其道?!庇薪涷灥慕處煹巧现v臺往往不匆匆開講,而是用親切的目光,關切的詢問或提示,架設信任,理解的橋梁。二是教學內容的溝通。教師緊扣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用簡明扼要的講述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或坐浴教學內容相關的介紹,然后解題明旨,進入新課的教學。
2、引趣
充滿趣味性,學生便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覺積極地學習。如教學《葡萄溝》時,讓學生聽一首《我們新疆好地方》也別有一番韻味;如教《草船借箭》一課時,以講解孔明民大知大勇的聰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萬如果課堂導入充枝箭的故事導入,學生興趣很濃。
3、布疑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始。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同設置懸念,提出疑問,語調從容不迫,語勢異峰突起,一個強調性的重音,一個回味性的停頓,會很快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
4、激情
一上課,教師就用聲情并茂的開場白,把學生很快帶入浴教學內容相關的意境與氛圍中去。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獲取知識。
二、課堂導入常用的方法
1、設問引入,啟動認知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教授新課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與課題有關內容巧妙地設問,往往能引起學生高度的思維,積極地思考問題。設問引入,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
2、承上啟下,溫故知新
俗話說:過河要搭橋,爬高要架梯。在學習上,也必須有“橋”和“梯”才能相互溝通。而過渡式導語就能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互相溝通、對比,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從舊知識引到新的知識點上,以舊啟新。正如河的兩岸,“此岸”的內容是學生熟悉的、已知的,而過渡式導語就是“跳板”和“臺階”,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順利而有效地學習新知識,它是“渡船”也是“橋梁”。
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我便利用已學的《狼和小羊》進行開導。首先提問“《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給你們的印象是什么?”學生馬上就反映出“兇惡、蠻橫無理”等詞語。這時我話鋒一轉:“那么和狼同為一丘之貉的狐貍又有什么特點呢?”這樣,馬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狐貍和烏鴉》的內容了。這種聯想式的過渡,十分自然,能讓學生較積極地進行新課學習。
當然,這種過渡式導語的設計形式眾多,可由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過渡,也可由學生課外閱讀的知識過渡,只要“橋梁”兩端的內容是有機聯系的,便可巧妙設計,適當使用。
3、交流資料導入
《爬天都峰》一課,我的教學導入是:同學們去過天都峰嗎?誰能介紹一下有關天都峰的資料?去過天都峰的同學可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沒去過的同學可介紹一下自己從網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資料。
生:介紹資料:天都峰:是黃山“七十二峰”中的最險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 1840米,登山石階約有1.5公里長,坡度在70度之上,最險處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掛在陡峭的山巖上,使許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鑿了石凳,增設了鐵索。解放后又修鑿了1000多級石階。
天都峰最險處是鯽魚脊。它是一道長約十幾米,寬不過1米的狹長光滑的石脊,石脊兩旁是萬丈深淵。
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了天都峰很險峻,現在有一老一小的兩個人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老師板書課題。
4、觀察導入
教學新知識前,先讓學生觀察有關的事物。如講授《趙州橋》時,可以讓學生提前觀察家里附近,學校周圍有那些橋,上課的時候可以與趙州橋進行比較。
5、中心句、重點段或人物的語言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就是抓住中心,通過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是怎樣介紹這個中心的。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課時是這樣導入的:“親人指的是有血緣的人,課題中的親人是誰對誰說的?他們為什么這樣說?他們之間到底都幫助對方做了什么?現在我們來讀課文,找出答案?!?/p>
6、直觀導入
直觀導入是老師借助一些輔助的手段,如掛圖、錄像、投影等工具進行導入。一開始就利用這些手段,給學生初步留下整體印象。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一開始先給學生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讓學生先感受一下錢塘江大潮那種氣勢,再讓學生讀課文。
課堂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步,但也是關鍵的一步,它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