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啟菊
摘 要: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樹立為學生發展負責的態度,重視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學習,從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生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等幾個角度入手,多方面、立體化的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筆者就自身數年來的初中數學教學經驗入手,談一下我對新形勢下提升數學教學效率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師生關系;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實踐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49-01
隨著社會發展節奏的日益加快,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教育行業作為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也需要不斷的提升教學效率,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初中時期正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各項認知、習慣的養成時期,數學作為一項“主課”,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都有主要的影響意義。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師生關系的構建、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做好教學工作。
一、需要教師注重師生關系的構建
初中時期的學生大多是初次遠離父母求學,處于情感的“斷乳期”,而此時也正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者,除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好學生的理論知識教育之外,也應該在生活中關注學生的成長,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的有效進行建立良好的“雙邊關系”。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需要教師的高度重視。
師生關系作為學校環境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這一關系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這樣一來就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就為教學的高效進行打好的基礎。
二、需要教師做好學生興趣的激發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習,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初中時期,學生的好奇心理較強,學習興趣一旦養成,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我們做好學生興趣的激發,以便能夠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我明知道,初中數學相對而言是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如:有理數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為正數,黑色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再如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我們應讓學生動手去做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樣化抽象為直觀,學生易學。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爆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也會刻骨銘心。
三、需要教師重視學生習慣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決定命運”,在學習的過程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夠提升學習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有條不紊的進行。《初中數學課程標準》這個關于教學總目標的敘述中就有:使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善于監督,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課堂上,應該引導學生養成以下良好習慣:一是會思考:會思考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數學各種定義、定理的基礎上,對于比較類似的概念加以類比、區分,通過區分、類比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達到運用自如,這一系列的活動就是思考。二是會提問:發現和尋找思維上的困難、疑惑,并將存在的困難和疑惑在課堂上向教師發問,這就是提問。學生積極提問,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相互激勵學習動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是會筆記:上課做筆記并不是簡單地將教師的板書進行抄寫,而是要求學生對聽課中得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它包括教師的思維方法和學生本人思考的過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難,能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四是會“發現”:這里的“發現”指的是尋找規律,通過啟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觀察、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歸納出一般性結論,使知識達到條理化、系統化。另外在課下也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作業習慣、預習習慣,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進行,提升教學的效果。
四、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
有個成語叫“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指導實踐運用。數學作為一項基礎學科與生活學科,知識的生活特性較強,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恰當的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運用,不僅能夠活躍他們的學習生活,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得到及時的運用,提升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另外通過實踐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列舉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解答,例如班上組織48名同學到附近一水上公園坐船游園,已知大船每只能載5人,票價3元,小船能載3人,票價2元,請你幫助設計一下:怎樣的租船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嚴禁超載)引導學生運用不等式的方法來進行計算,找到了方法,也就能夠使他們在生活中得以恰當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王國周.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之我見,成功, 2010.
[2] 郭建剛.成就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探討,教育教學論壇,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