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周
摘 要:隨著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數學課程標準》給小學數學教學及其研究以新的啟示。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帶來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化,必然導致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本文筆者為尋求新課程下的新教學之路,在教學中不斷地尋找出適合、有效的教學方法,壯實教學體系,讓小學數學教學之路有條不紊的發展下去。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新教師觀;新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98-01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決定,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對數學教學的改革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本文筆者為尋求新課改下新教學之路,對新小學數學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提高新課改教學的有效實施。
一、認真學習課標理念,更新教育觀
在教學中《課程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程度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是課改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新課程改革,理念是先導。古代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現代教師需要轉換這種觀念,由“教”者變成了“導”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在適當的時候,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去點撥、引導,而不是簡單的告訴學生,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認識數學的活動,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指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只是簡單的模仿。教師應隨時了解學生思考的情況,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加以有針對性的指導。具有創新行為的教師眼中的學生應該是千差萬別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個體。班級中,課堂里沒有任何一個沒有個性的學生,應正確對待每個學生的個性。
二、把現有教學資源,落實到課改實踐中
教材是課程資源,教師按自己的方法方式使用教材,教師也是課程資源,所以教師要怎樣發掘課程資源,怎樣用好資源,是新課改的關鍵。在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按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應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認知發展水平,靈活地使用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如“圓的認識”,在學生的生活經歷中已經有了圓意識,在此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再如比一比、數一數等,學生在學習前都有了初步的生活認知,只是沒有系統地歸納起來,通過數學學習,學生學會了歸類分派,抽象出概念,進一步形成了數學知識。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村小教師更應把握好教材,因地制宜開展教學。課程改革進入農村小學教學,就像春風呼喚大地,教師要主動的學習、不斷地實踐,不斷地進行探索、思考,順應時代的發展,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存在的問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使自己成為課改舵手,領航著教育的健康、持久發展。
三、創造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比如有老師在《時、分、秒》教學時編:鐘媽媽有三個孩子,大哥時針又胖又矮,二哥分針中等身材,小弟吃飯挑食,又細又瘦。三兄弟淘氣極了,老是不停的跑,結果跑的怎樣呢?孩子們聽了童話,學了知識,初步感知了時針、分針、秒針的特征。同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掌握新知架設了臺階。這種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四、注重學生動手操作
數學教學要想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五、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
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學生狀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后,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充分把握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地方、成長的搖籃。課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遠,它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有收獲、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老師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實踐、不斷反思,新課改一定能“為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