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利
摘 要: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地運用CAI(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化學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構,整合了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效率,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活力與樂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原理和概念。
關鍵詞:多媒體;輔助教學;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50-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逐步深入,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成為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問題。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引入課堂教學,擴大了知識的傳輸量,促使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和新的教學體系建設,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化學學科帶來了新鮮的氣息,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沉悶氛圍,實現了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讓我們看到了教學改革的新氣象。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是研究物質宏觀和微觀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而對于物質微觀世界研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用傳統的教學手段無論是教師教還是學生學都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但是借助多媒體的模擬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擬出宏觀化學變化中構成分子的原子相互分離又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的過程,例如:在比較金剛石和石墨結構時,運用課件模擬石墨和金剛石的內部結構,將二者進行對比,這樣做能使學生較直觀地認識事物本質,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進行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微粒之一的教學時我們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教學來生動、形象地演示鈉離子和氯離子結合形成氯化鈉的過程,既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模擬化學實驗
有關實驗教學的內容可以運用多媒體制成課件:(1)耗時長、成功率低、污染嚴重、對師生健康產生危害的難以演示的實驗,例如:CO還原Fe2O3的實驗,由于CO的毒性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多媒體進行模擬,既可以直觀地觀察到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又可以避免對師生身體的損害;(2)化學實驗中的一些錯誤操作,例如:酒精燈、試管的錯誤使用方法;稀釋濃硫酸的錯誤操作;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中,試管口向上傾斜以及結束實驗時,先熄滅酒精燈再撤離導管的錯誤操作,如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可將步驟分解,放慢動作,不僅把錯誤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氣氛,學生看后印象深刻,克服了傳統教法由教師講解其錯因及可能帶來的危害而不能加深學生印象用實驗證明的缺陷;(3)教科書以外的內容,如:化工生產過程、溶洞形成等;(4)畢業班復習的實驗內容,利用多媒體模擬,再現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和現象,不但提高了課堂容量,還有利于比較,加深理解記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克服了用常規手段進行復習時教師難以把課標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實驗中涉及到的儀器、裝置都一一畫出,也不能把演示過的實驗再演示一次的缺陷。
三、既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現在的社會是信息的社會,如今的學生已不只是以前的“讀死書、死讀書”,對于社會上大量的信息都應該了解,從而拓寬知識面,擴大信息量。現在社會信息來源豐富,計算機網絡作為現今重要的一個信息來源對學生獲取信息有很大的幫助,如:在闡述鈦和鈦合金的重要性時,老師可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展示網上有關鈦和鈦合金的資料、鈦合金在航天航空和生物醫學的應用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說明鈦和鈦合金在開發新材料提高人類生存質量方面的重大貢獻和人類對鈦和鈦合金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展示鈦合金制品的優越性和發展前景,說明鈦合金在高科技領域的廣泛應用;大量直觀的信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鈦和鈦合金的特性。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圖形不是語言,但比語言更直觀和形象,比語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動畫又比圖形更高級的輸出信息,利用文字的閃動,圖像的縮放與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總之,在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中,老師通過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也可通過媒體向老師反饋學習信息,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與教材之間的信息交往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媒體既是教師強有力的輔助工具,又是學生的認知工具。但是在化學教學中決不能放棄化學學科特點,將最直觀、最有說服力的化學實驗放下不管,而簡單的去搞多媒體教學,只有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引入現代教育科學技術,才能使我們的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具有“激發學生思維、學生主動參與建構”的特色。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道路中,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去探索,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去營造化學課堂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湖南教育.多媒體教學的功能定位.湖南教育報刊社2004,(9).
[2] 湖南教育.多媒體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湖南教育報刊社2004,(18).
[3] 吳效鋒.新課程怎們教,新課的多媒體使用藝術.沈陽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