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紅
摘要:“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這是新課程提倡的。從這一理念出發,我分析了生物新教材編排中對生活化教學的拓展,探討將現實生活融入生物教學的途徑,從而引起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濃厚興趣,繼而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現實生活 初中生物 生物教學
陶行知曾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而新課程也提倡“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把現實生活融入生物教學的必要性。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將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與教材中的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把身邊的現實生活同生物課堂中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這樣就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和樂趣,同時學生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知識的重要性,而且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和活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將現實生活融入生物教學。
一、在生活中感受生物學的樂趣
1.使用生物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現象。大量的生物學知識蘊涵在日常生活中,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中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和經驗,可以使他們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我們這里,人們都有吃甜醅的習慣,我們可以給學生解釋制作甜醅的程序和原理。這樣增加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增強了他們學習生物學的信心。通過類似的案例,運用課堂中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和經驗,可以使學生體驗學以致用的快樂。
2.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學習的目的,不全在于考試成績,而在于學以致用,去解釋具體的生活現象和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去完成一些探究性質的小課題。如在學習了“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后,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根據父母的口味和營養需求,設計幾款比較合理的營養食譜,并親自下廚,請父母品嘗。同時向父母介紹其中的道理,請父母作出評價。再比如,學習“種子的萌發”這節課時,我布置了“泡豆芽”的作業,讓學生從發芽率、溫度、水分、光照等方面分析這些因素對大豆生長的影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他們科學探索的精神。通過這樣的小課題,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生物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重視生物實驗,掌握生活技巧。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運用探究性實驗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諸多基本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之后,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提高運用能力。如“探究水果保鮮的條件”的實驗設計是:先讓學生根據平時的經驗進行討論,總結出可能影響水果保鮮的條件。然后將學生分為三組設計實驗步驟,分別探究樣品相同的水果在隔絕空氣、不隔絕空氣,室溫、低溫,干燥、濕潤這幾種環境下的保鮮效果。要求學生通過設計實驗表格進行比較。最后通過比較得出水果保鮮的適宜環境:低氧、低溫、適宜的濕度。通過類似的探究實驗,提高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把生活經驗帶入課堂
初中生雖然年齡較小,但對豐富的生活現象充滿了好奇心,這些都是教學的有利因素。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挖掘和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也使課堂教學避免了單純枯燥的理論教學形式。
1.透過生活現象,理解知識本質。教師要學會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整合和二次加工,使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比如,學生在吃饅頭時,開始沒有甜味,咀嚼一段時間后就有了甜味。這是什么原因?通過這樣的體驗和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讓學生學到了: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了饅頭中的淀粉,形成了麥芽糖,產生甜味。還有本地種植很多土豆,很多學生都知道是將土豆切塊后進行繁殖,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其中的道理:植物繁殖方式中還有一種無性繁殖的方式。將生活體驗帶入課堂,學生學到了“活”的知識,增添了課堂的學習氣氛。
2.聯系自身,激發學習熱情。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生物學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科學地生活,要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比如,講述“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課時,我結合現代人近視較多的實際,請患有近視的部分學生介紹了他們的用眼習慣。然后再講述眼球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及近視的基本原理后,我設問:“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范近視和改善近視程度?”由于涉及自己的身體健康,學生思維活躍,提出了很多意見。最后,我經過總結,提出了比較科學的護眼措施。聯系自身,運用生物學知識,科學保護自己的身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3.巧用生物學知識解釋詩詞諺語。在課堂教學中,巧用詩詞諺語,可以激發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使知識點形象生動。如“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分別說明了溫度和光照對生物的影響;“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了植物的另外一種繁殖方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的是微生物能將花瓣中的有機物轉變成簡單的物質并供植物體重新利用。
諺語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社會生產和實踐經驗,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教學語言活潑風趣,增強課堂的表現力,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暗含的食物鏈;“一樹之果,有酸有甜”說明了生物的變異性。
綜合上述,將現實生活融入生物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把生物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但也需要注意:不能過多地講解現實生活現象而影響了正常的知識講解。
參考文獻:
[1]袁迪.生活教育與創新教育[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2]尚慶梅.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12).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