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英
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對于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轉變教育觀念,增強傳統文化意識。
關鍵詞: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 棄其糟粕 教育觀念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
例如:講授《過零丁洋》時,教師在講完此文后穿插講述古代愛國詩人文天祥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跡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的情況。通過簡單易懂的言語描述,可以產生比較好的效果。具體可以這樣講述:“我國古代諸如《過零丁洋》這樣的愛國詩詞數不勝數,同樣,愛國詩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比較大的就包括文天祥。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學家,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留下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相信,經過教師這樣“點撥”,學生在課后一定會記得在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個文學家、愛國詩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在學生的心中。對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他們也許一輩子也忘不了,最重要的是,他們曾深深地震撼于文天祥的高尚的愛國情操與民族氣節當中。同時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這首詩,熟讀成誦,以增強語感。
二、對于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它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我們應當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內容因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今日時代的發展,相去甚遠,所以已經不適應現在發展的需要,也許在當時是深受人們尊崇的,但是到了現在卻是我們應當拋棄的,比如,古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這種思想與當今男女平等的思想是相悖的,所以我們應當將其摒棄。傳統文化中的多數內容都是值得我們去揣摩和品位的,是我們國家的文化瑰寶。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將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授給每位學生,讓他們在書香中提升自己的學習境界,在古文化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國家的經典。
三、轉變教育觀念,增強傳統文化意識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并沒有對傳統文化引起高度的重視,教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只是注重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目標的實現為目的,對于傳統文化的內容,延伸相當少。其實這種教育觀念是不對的,我們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增強傳統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這一點,教師才能夠算是合格的。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詩、詞、文、賦為教師教授傳統文化提供的模板,這些內容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眾多國家文化瑰寶中的寶貝,是值得學生和教師好好學習和不斷揣摩的。比如,課本中的《離騷》一課,從中我們了解到了屈原的愛國情感,從中我們也了解到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紀念的就是屈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懂得了一個人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一定要具有剛正不阿的品行,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值得人們尊重和紀念的人。這種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受益匪淺,受用終身。還有《師說》一文中,講述了對教師要尊重的道理。這種傳統文化思想在一些學生身上已經看不到了蹤影,他們不懂得尊師敬師。通過學習《師說》,學生應該能夠從古人的觀念中得到一些啟發,對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其實學生不僅僅可以從古詩詞中學到傳統文化的精粹,在現代文中,只要教師合理引導,我們同樣可以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傳統精華。比如,《故都的秋》這篇郁達夫的名作,從中我們可以引申出每個人都有一種悲秋的情結,而作者對于這種傳統文化的思想也是持贊同態度的。通過教師合理的引導,教師既傳授了知識,又能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課文所要表達的真正內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去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建構閱讀專題,滲透傳統文化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不應該只局限于某一篇課文,而應該向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延伸拓展,構建閱讀模塊,如以李密的《陳情表》為基點,構建“孝道”閱讀專題,引導學生對中國的“孝道”作探究。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意識到:孝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孔子、孟子都主張“孝”。可見在古代,孝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其實孔子的“仁”中就包含了孝道的意思,而不僅僅是贍養那么單純的問題,而是要求對父母兄弟等親人要能夠互相尊重。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言充分體現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應當繼承并要發揚光大,代代相傳的。
新課改的一大特色就是專門設置了研究性課程,如“中華文化尋根”“姓氏起源”等。而這種閱讀專題又恰好有很多適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地方,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優秀傳統文化就不知不覺地滲透給了我們的學生,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
五、加強文化實踐,弘揚傳統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尋根,貴在行動。百聞不如一見,只是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畢竟不如親身體驗到的印象深刻。還有就是耳濡目染,這是培養學生具備優秀的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環節。作文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能夠將語文課堂豐富起來,開放起來。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中,體驗到文化實踐的重要性。
比如,在教學生認真學習了《弟子規》《三字經》中關于“孝”的內容,這時候“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十分有必要布置一下“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孝道的人。讓學生回家后給家長洗腳,這道題雖然簡單,卻可以讓家長感覺出孩子的孝道,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不易;這道題并不簡單,從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細心和孝心,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在其他方面培養起自己的孝道。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道做家務活的題目,或者讓學生集體去敬老院,體驗義務服務的快樂等等。從這些活動中,學生應該體會到“禮”的重要性,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努力,需要每個學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關注和努力,使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質也在祖國文化熏陶下形成。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