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翠梅(1979-),女,廣東河源理工學校教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摘 要:語文是工作和學習的重要基礎工具,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專業發展服務,課堂教學應擺脫教條化,避免灌輸式教育,使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變成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和學生互動。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性。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重要性;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3-0058-02
目前我國各大省市已經逐步貫徹課程改革,中職課程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文化知識的基礎,也是工作的前提。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不適合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新課標要求中職語文教學應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勞動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目的,培養具有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可以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入職后不用再培訓就能直接上崗的應用型人才。這些人才兼具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因此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要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要把重點工作轉移到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上來。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死氣沉沉,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效果差。教師只顧講授知識,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聽進去,學生是否能把知識吸收,教師講完課就走,與學生很少有感情交流。
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采用灌輸式教育,教師只是傳授者,指揮者,而學生被動地做跟隨者的角色。語文課程作為中職教育的一門基礎課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中職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上了,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因而忽視了基礎教育如語文等學科。殊不知基礎學科打得是否扎實,對技能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
學生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中,學生形成定勢思維,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僵化,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僅僅是一種潛在的能力,沒有被挖掘出來。教師每講一篇課文,都循規蹈矩地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章結構、主旨中心等內容講述,接著是課后習題的講述,都有標準答案,學生按著教師的講課內容及課后答案記錄。教師自以為講得步步為營,滴水不漏。讓學生寫的作文,格式都是起承轉合,最后主旨升華。學生做練習,都緊扣教材觀點,按照參考答案判斷對錯,發揮不出學生的創造力。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是沒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他們絕大部分學習態度不端正,在初中就是混日子,極個別的學生是因為考試不理想,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上難免有極大的落差,意志消沉。這些學生在學習上不自覺,沒有一定的自覺性,學習興趣不濃厚,基礎差。因此怎樣培養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解決現狀問題的關鍵。目前中職教育學校的學生的語文知識,尤其是對句、段、篇章知識,語法、修辭知識、邏輯知識掌握得不夠好,謀篇布局的能力不足,對運用相應的語言表達方式同樣也力不從心,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和提高。
中職學校的教師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也存在不足。中職學校的教師講課方式采用“一言堂”或有限課堂提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儲存庫”,教師習慣把篇、章、句等知識嚼碎,填補式“喂”給學生,教師教得支離破碎而學生學得粗枝大葉。學生只是聽和記下課堂筆記和現成答案,對所學習的內容根本沒有興趣,學生主體作用被忽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個性的發展被嚴重阻礙。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是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大綱提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職語文教育是立足現代,面向未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的需求。中職語文教學能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具有掌握獲取專業知識的能力,具有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技能,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中職語文教學不只培養學生的知識及獲取知識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做事能力,學生在一定環境中能夠很快地轉變角色和態度,進行工作,具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順利完成任務。通過中職語文教學,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進一步學會了生活,語文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發現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善于發現周圍事物的美好和他人的優點,所以能與他人交往共同合作共事。
·教學教法·中職語文教學初探
(二)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對其他技能的學習也提供了基礎保障。例如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通過基礎的學習,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表達會不自覺地變得流利通暢、得體清晰。語文還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通過對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其他技能課程時能夠很快入門,能夠在教師講解前通過自身具備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行自學,為學生技能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學生對技能掌握更加容易方便。語文的教學,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通過閱讀,學生能及時掌握新的信息等,學生的知識面寬了,對其他技能也能有所設計和了解,在今后深入學習技能時,就不會感到生疏。
三、對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
中職語文教學應加強師生關系的平等建立。培養學生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鉆研精神,樹立不怕教師,敢于不唯師的獨立意識,敢于質問、否定。教師應鼓勵學生具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品格,教師具有的博大胸懷鼓勵著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被發掘出來。教師應保持傳統教育中的楷模形象,但師生關系要從命令和服從的關系轉變為人格、學問上的平等關系。教師的求實態度感染著學生,摒棄權威,同時也成為保護、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支持者。中職生正處于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在課改下,中職學生在作文課上怎樣想就怎樣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即使寫出一些偏激的思想,教師也應鼓勵他們能說真話的精神,以鼓勵者的角色慢慢引導,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沒有思想。與此同時,學生作文形式大膽創新應被積極鼓勵,作文形式不拘形式,不拘體裁。中職語文教育應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職語文教育應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能力。鼓勵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職語文教學應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社會調查,教師應組織學生深入街道、企業、農村、社區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教師引導學生不只是感知生活中的人文環境,更要感知自然環境,對自然環境的看法也不應只是從課本中得到的自然環境美,而是進行實地考察,不只對美進行感受,對現實的環境污染也要有深刻的認識,如考察江河水質,或城鄉的周邊衛生狀況,以及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空氣質量情況。
四、結語
中職語文教育為培養學生的技能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傳統的中職語文教育存在著很多弊端,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及創造性的培養。課改下,中職語文教育應該變教育思維模式,教師學生實事求是,平等互助,共同學好這門基礎課。
參考文獻:
[1]吳曉君.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職教論壇,2004(26).
[2]李寶亭.從實際出發加強和改進中職語文教學[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