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它在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人類文明創造和發展的過程中既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消極的傳統文化,因此,我們要對傳統文化合理的傳承和發展,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值得去傳承和發展。但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網絡文化的普及,我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冷落和拋棄,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嚴重的威脅。因此,在目前形勢下,研究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
1相關概念界定
1.1 文化內涵
國內外學術界對文化的界定尚沒有統一,美國人類學者克萊德·克魯克洪認為文化既包括顯型式樣的又包括隱形式樣的由人類創造的生存系統,在某一特定時期可以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是一種綜合體,既包括個人在生存過程中獲得的能力和習慣,也包括所具有的知識、法律、習俗、道德及信仰等;我國學者張岱年將文化界定為活動成果及活動方式的辯證統一,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及精神成果的總和,包括處理人和世界關系的方式方法等。總之,筆者認為文化就是涵蓋范圍較廣的統一體系,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及物質財富的總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行為文化四個層次。
1.2 傳統文化概念
傳統文化這一概念是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其落腳點在文化上,即我們常說的文化遺產,它是歷史上各民族觀念形態、思想文化的總體表現,是人類文明在形成過程中匯聚成的一種能夠體現民族精神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法家學說為核心,是各種文化的大融合。
2 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傳統文化的流失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又包羅萬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為人類積攢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許多具有中華特色的民俗和民間藝術。但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儒家經典、古訓、祖宗之法被更多的人所漠視,不尊師重道的現象越來越多。此外,隨著人們地域的遷移,原有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也在被社會所漸漸改變,譬如作為中國最重要節日的春節,一直以來是合家團圓、幸福祥和的代名詞,受到世世代代人的重視,而如今,卻還不如情人節、圣誕節,甚至于雙十一、雙十二備受人關注。一些備受重視的傳統工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在被逐漸遺忘,譬如現代的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手機、電腦不離身,成了現代人重要的通訊工具,書信往來已成過往云煙,毛筆字也成了稀有之物。現代人也越來越傾向于流行的服飾,傳統服裝幾乎沒有人過問,傳統的服裝裁剪工藝正在逐漸流失。
2.2 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缺失
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吸取其精華,還要去其糟粕,這就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傳承機制相輔佐,但目前,我國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法律條文和傳承機制。我國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理念有待改變,國人對已有的傳統文化不夠重視,沒有知識產權概念,導致一些傳統文化流失國外而被據為己有。再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必然要融入到市場中去,但目前文化市場上,還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文化傳承工作機制和管理機制,導致一些商家為了個人利益,肆意炒作一些傳統文化產品,使傳統文化產品變成了他們賺錢的低俗商品。一些主流媒體為了收視率,也漸漸隨波逐流,惡意篡改歷史或名著,嚴重毒害了國人的眼球和心靈,影響了青少年的視聽。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缺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傳承逐漸斷層,甚至消失,傳統文化的地位逐漸下降,發展舉步維艱。
3 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路徑選擇
3.1 完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保障機制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國人的支持,但這并不是某個人的事情,還必須從國家的層面對其加以保駕護航,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立法先行,建立健全傳統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規,規范文化市場行為,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市場秩序,保護傳統文化受到過多外來干擾,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建立健全傳統文化管理機制,在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不僅要大力扶持,而且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管理。政府各部門只有把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協調和統籌好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傳統文化管理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再者就是要建立健全監督和參與機制,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對傳統文化市場加強監管,同時,部門內部也要加強相互監督,以督促各部門有效地開展文化傳承工作。當然,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并不是依靠單一力量就能完成的,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
3.2 構建現代化的傳統文化傳播機制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播,傳播力度越大,覆蓋的空間范圍也就越廣,對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影響也就越大,因此,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傳播機制。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逐漸替代了一些傳統的傳播機制,因此,傳播傳統文化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建立健全現代化的傳播機制。傳統的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傳播媒介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尋找新的契合點。此外,建立現代化的傳統文化傳播機制要充分利用好科學技術和電子媒介,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刊雜志,其傳播途徑在向網絡延伸,傳播之迅速,影響之廣泛是傳統媒介所無法比擬的,如前幾年興起的博客、QQ空間,近兩年興起的微博、微信,來時之兇猛,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此,我們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拓寬傳播渠道,轉變思想觀念,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途徑,整合傳統及網絡資源,大力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
3.3 鼓勵各地保護地方特色文化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我國地大物博,由56個民族組成,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歷史的沉淀,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各民族也逐漸受到現代化的影響,地方特色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雖然地方文化和外來文化經過不斷的摩擦、沖突、融合,會形成一種新的文化,但對一些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應該加以保護,以防流失。因此,各地政府要鼓勵人們保護好地方特色文化,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發展工作,為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3.4 積極尋找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契合點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這個大環境,也不能違背這個發展規律,要時刻接受市場的調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不例外。傳統文化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下去,必然要找到和市場經濟共存的契合點,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的現代性的文化需求。傳統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于要抓住機遇,不斷創新,以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筆者認為,應該走文化產業化之路。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之下,各地區之間、各文化企業之間要深刻反省自己,并從自身實際出發,積極推動地區文化和文化企業的改革和重組,以形成新型的文化產業集團。此外,推動傳統文化發展還需要結合其他相關產業,不斷地調整融合,以衍生出新的產業鏈條,提高傳統文化的附加值。同時,要建立傳統文化的高端品牌,樹立傳統文化的品牌形象,以提高傳統文化的核心實力,大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聰.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金田,2014(2).
[2]王松.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之我見[J].改革與開放,2012(12).
[3]呂霞云.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J].科技信息,2014(4).
[4]姜翰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
[5]聞麗、李朝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理論月刊,2013(3).
[6]李超.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孫紅蘭(1971-)女,漢族,河南浚縣人,碩士學歷,菏澤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價值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