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對小學原有的思想品德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實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產生的一門綜合課程。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課程特點,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其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保障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 興趣;氛圍;情感體驗;有效教學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少年兒童實行素質教育,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相關社會科學常識啟蒙教育的基礎課程;是對少年兒童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起著奠基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課程特點,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兒童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就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效率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精心導入,引發興趣
導入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目的是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為后面的教學環節開辟道路。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漂亮的、吸引人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可為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基調,使整個教學進行得和諧自然,有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思想品質的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點,可以從認識開始,也可以從情感開始,還可以從行為的培養和訓練開始。因此,一節課的開端其形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設疑激興導入、故事式導入、直觀演示導入、溫故知新導入、創設情境導入等。如在教學《不和煙酒交朋友》一課時,一開始是我就播放吸煙對人危害的動漫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提出“吸煙為什么會對人體有那么大的危害?”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種多樣的導入方法,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靈活運用,精心設計,使學生看到、聽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從而出現疑問,引起注意,激發出積極探索的主動性。
二、語言渲染,營造氛圍
語言的一種藝術,而課堂更需要教學語言藝術。今天的課堂,現代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藝術豐富多彩,但教學語言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處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而在除了一般課程所具備的講究言語的科學性、教育性、規范性和啟發性外,還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禮、言之有物,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師采用詼諧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富有生機,讓整個課堂充滿快樂。
如在教學《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時,曾經給學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并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里去談這筆生意呢?” 通過討論讓學生知道誠信對人的重要性,誠信能使人獲得成功,一則小故事讓深奧的道理變得讓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加強情感滲透,豐富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的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進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
1.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現有的教材為師生提供了許多的文本、圖片、案例等,但其僅是一個范本,教師在教學中除用好教材外還要充分挖掘 校內外的各種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與本課程有關的人物、文本、音像、場所等都屬于品德與社會課寬泛的課程資源。如在教學《我的家鄉在哪里》時,因為我校外來民工子女比較多,這就成為了我教學的資源,讓同學說自己從哪里來并在地圖上指出來,同時介紹自己的家鄉,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2.加強實踐活動,還原生活本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于實踐性很強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來說,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如在教學《綠色小衛士》(四年級下冊第5課)時,我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課前讓學生進行對家鄉的周邊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其次,課堂中對學生的調查結果進行反饋并討論,我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使同學們的焦點逐漸地聚集到污染對家鄉的水資源影響,并出示事先用數碼相機拍攝到的學生比較熟悉的水庫、河道等環境被工業排污及生活垃圾污染和平時學生浪費水現象的一幕幕真實照片,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憾和情感上的共鳴,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從自己身邊做起減少污染、節約用水。接著課后踐行,要求學生開展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的實踐活動,并形成小論文。真正體現品德與社會教育從生活中來而回歸于生活的理念。
總之,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學內容,在組織形式上,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富有藝術性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形式,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身心愉悅地投入其中,才會真正形成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