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張建平++梁力曼
【摘 要】通過對我校大學化學課程問卷調查,分析我?;瘜W課程的現狀以及影響學生學習化學課程的主要因素,提出課程優化整合的方案。
【關鍵詞】農林院校 大學化學 問卷調查
大學化學課程在我農林院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涉及幾乎所有的農林專業范圍,如園藝、設施、園林、食工、農學、植科、植保、動醫等各個專業,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專業基礎課。為了進一步搞好教學,真正實現我校培養實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改革方向,對我校已學過這門課程的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聽取反饋意見,以便找出影響我校學生學習化學課程的主要因素,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為我校已學過這門課程的在校2011級(大三)和2012級(大二)學生共計270人。調查采取不記名問卷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填寫。共發出問卷270份,收252份,回收率為93.33%。
二、對大學化學課程的認識和態度調查
1. 你認為化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是否有著重要的意義?A:是 B:否
2. 你是否關注化學前沿相關的知識?A:經常 B:偶爾 C:很少 D:從不
3.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關注過化學與食品安全、環保等相關的新聞或常識?
A:經常 B:偶爾 C:很少 D:從不
4. 你對化學是否有濃厚的學習興趣?A:是 B:一般 C:沒有
5. 若是有機會參加化學類競賽,你希望參加哪一方面的?
A:化學基礎知識競賽 B:實驗技能操作類競賽 C:科研創新類競賽 D:課外拓展類競賽(趣味實驗、生活小發明等) E:其他
6. 除了教材外,你是否經常閱讀一些和化學有關的課外書?A:經常 B:偶爾 C:從不
7. 化學學習過程中,你最感興趣的部分是?(7-11選項相同)
A:基本概念理論 B:化學計算 C:元素化合物 D:有機化學 E:化學實驗 F:化學前沿
8. 你認為化學課程內容重點應該放在?
9. 你認為化學課程內容難點是?
10. 認為化學課程內容與你專業聯系緊密的是?
11. 與你所學專業關系不大的是?
12. 你對化學實驗的態度怎樣?
A:喜歡且想嘗試 B:喜歡但害怕操作 C:一般但不至于反感 D:不喜歡且害怕受傷
13. 對化學實驗中產生某些現象與書本不一致時,你會?
A:盡可能提出可能產生的原因 B:去問老師或與同學討論 C:等待老師的解釋
14. 以下的學習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A:靠老師的傳播 B:自學 C:結合老師的指導,課后繼續探索 D:小組學習
15. 您目前對于化學學科的態度是
A:很有發展前途 B:非常普通 C:專業性很強 D:危險性很高
三、結果分析
問題l中有86.11%(217人)的學生認為認為化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化學與生活聯系的緊密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知識。
問題2中接近80%(199人)的學生很少或者根本不關注化學前沿相關的知識,更有甚者(14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化學前沿,因此在課堂上適當添加前沿的相關內容,如每年的化學諾貝爾獎、現行的化學熱點、焦點等等。
幾乎每天電視、網絡等媒體都在報道食品安全、環保等相關的新聞或常識,但是問題3中只有28.17%(71人)的學生經常關注,多數對之不聞不問,這就充分說明食品安全、環境等給人類所帶來的危害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應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
問題4僅有17.46%(44人)的學生對化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多數一般(153人)或者沒興趣(55人)。這就應該引起我們教學人員的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問題5結果顯示同學們比較喜歡實驗技能操作類競賽(187人),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強實驗基本操作技能。
問題6超過85%以上的學生只是偶爾(152人)或者根本沒有接觸到(64人)有關化學的課外書,這也許是對化學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課程中應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7至11的調查結果分布比較均衡,但是普遍顯示課程的難點重點在化學計算,而此塊內容與其專業聯系并不是特別的緊密。這就說明在學習這塊內容時,我們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例題,講精講透即可,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化學計算上。例如,在學習酸堿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還原平衡這四大平衡,對其重點進行歸納,實質就一個問題——平衡常數。
問題12僅有6.1%(15人)的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態度是不喜歡且害怕受傷,102人喜歡并想嘗試,47人喜歡但害怕操作,88人一般但不至于反感。這說明大多數學生還是認為通過實驗課既可以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所以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適當加大實驗學時。
問題13當化學實驗中產生某些現象與書本不一致時,有17.46%(44人)的學生只是被動地等待老師的解答,多數同學喜歡通過相互討論或者詢問(148人)來解決,這說明相對理論知識來講,學生更喜歡實驗課程。
問題14學生學習方式的調查,56人選擇靠老師的傳播,84人選擇自學,81人選擇結合老師的指導,課后繼續探索,31人選擇小組學習,這就說明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我們在實施課程教學中可以針對課程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如,分組討論、辯論、讓學生自己到講臺上講解等。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形式,又可以提高學習效果。
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但問題15中53.17%(134人)的學生認為化學是一門非常普通的科學。學生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可能是由于沒有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沒有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性。endprint
四、對策
1. 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首先,剔除大部分專業普遍反映的與所學專業關系不大的一些內容,選擇部分教學內容作為各專業的共性基礎化學。此外,與各相關學院、各專業相結合設置專業特色內容。如:食品工程專業應加強食品安全、儀器分析的學習,園藝、農學、植保、植科專業應加強環境化學、土壤分析的學習,畜牧獸醫則應加強生物化學相關知識,其他相關專業加強綠色化學、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營養、化學與健康等的學習,從而形成特色教學體系。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時補充相應的擴展內容,同時注重平、高起點,注重反映化學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和思維方法的培養。
2. 教學內容模塊化
我們在組織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從當今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的高度來構架高校大學化學教學體系和框定教學內容,從培養學生科學素質、創新能力出發,以工程技術的觀點來組織教學。刪除了那些陳舊的或能夠被新理論所涵蓋的內容,增添與專業技術和社會熱點有關的內容,將課程按“模塊”構造,“把知識放進構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教給學生學科的基本結構。因此,我們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大模塊。
第一模塊:化學反應的基本規律包括:化學熱力學基礎、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第二模塊:物質結構:原子結構與周期系、化學鍵與分子結構、晶體結構
第三模塊:化學與人類、社會:化學與食品營養、環境與化學、化學與能源、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現代分析測試技術
這三模塊在內容上既相互聯系,又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梢造`活選擇教學模塊,進行組合,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需要。
3. 拓展教學內容
學生思維活躍,觀念開放,他們不滿足于書本上已有知識的講授,厭倦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因此教師應因勢利導,多向學生講解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適當穿插化學史教育,體現化學在社會生產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在講解原子結構時,我們就可以增加一些在薛定諤、海森堡、玻爾、普朗克、愛因斯坦等偉人在學術上孜孜追求的故事,消除理論知識的枯燥乏味,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4. 鼓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
無論是講授有關章節,還是介紹課外知識,教師都要采取各種辦法以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加強對科學結論獲取過程的科學思想的分析和闡述??梢圆贾靡恍┛萍夹≌撐念}目,讓學生查閱資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樣不僅能激發化學專業學生朝成為優秀化工人才的欲望,也會促使《大學化學》受到非化學專業學生的重視和歡迎。
5. 注重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一切知識的源泉。化學是完全憑借實驗發展起來的科學。通過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和科學的、嚴謹的工作作風以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
首先,要對原來的教材內容進行精簡、更新,將陳舊的、實用性較差的內容精簡掉,適當增加現代社會需要的、體現現代化學思想和方法的先進的實驗內容,增加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聯的實驗內容。其次,增加綜合與設計性實驗內容。傳統的基礎化學實驗驗證性實驗較多,學生只是機械地照做,沒有新奇感。因此,我們可以在保證基礎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內容,將實驗教學內容。還可以將科研成果及學科發展動態引入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優秀科學品質。例如:黃酮類化合物因其獨特的化學結構具有許多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感染、抗癌、防癌、抗過敏、抗炎等而成為研究的熱門,因此我們可以增加天然物中黃酮的提取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立足專業背景,增加專業性強的一些實驗項目。如:食品檢驗專業可以增設蛋白質檢驗試驗,園藝、農學專業增加土壤成分分析等等。
6. 編寫學習指導書
該學習指導依據大學化學教材設立章節,各章分設:知識點歸納、典型題剖析、拓展題解析、綜合能力自測題等欄目,同時附有“大學化學”教材中部分難度大的習題與解答。通過配套《大學化學學習指導》中知識點的歸納和思考題、習題的訓練,引導大學一年級學生入門新課程的學習,并將課程要點融會貫通,力求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春英, 李麗,馮錫蘭. 大學化學立體化教材的建設與優勢[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136-138.
[2]李麗, 李汝奕,馮錫蘭,等. 大學化學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8 (增刊): 60.
[3]蔡孝凡. 對高職院校《大學化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 廣州化工, 2007, 35(2):67-68.
[4]劉濤,熊偉, 尼珍. 農科院校有機化學課程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分析[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25):119-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