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鑫++楊川
【摘 要】規則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本研究旨在以一則典型的幼兒違反規則的案例呈現幼兒違反規則的體驗:“挑釁”→“心不在焉”→“內疚”→“害怕”,并以此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規則 體驗 反思
一、闡釋:幼兒園規則的內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要與家長配合,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常規的建立需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以及年齡特點,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另外,“兒童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是兒童社會性適應的基本內涵,關系到個人生活幸福和將來的事業成功,因此,對兒童進行規則教育具有現實意義,而且也受到普遍的重視。”所以,規則的制定和實行會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
(一)幼兒園規則的類型
一般而言,幼兒園內的規則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規則為“固定規則”,這類規則在幼兒園內屬于強制執行的規則。這些規則與幼兒的人身安全相關,如在幼兒園內經常看到這樣的提示“上下樓梯時不要擁擠”“過馬路時看好紅綠燈”“不允許接觸電源及有危險的東西”等。這類規則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無論在家中還是幼兒園中,幼兒都必須遵守的規則;第二類規則為“適應性規則”,是指“在某一具體時間段內,適合相應年齡段兒童的規則。這些規則的功能應該體現為:能夠培養兒童的良好性格和習慣。這類規則通常以家規和常規的形式體現出來。”適應性規則主要涉及日常常規中的內容,如日常行為規范、活動時需要遵守的規則、個人衛生習慣等等。這類規則的制定者往往是幼兒教師,這類規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班內的具體情況制定規則或取消規則。所以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同一所幼兒園內的不同班級存在著不同的規則。第三類規則為“臨時性規則”,是指教師為了保障順利地完成某項活動——游戲或教學而臨時制定的規則,這類規則在活動結束后基本失效。第四類規則不同于前三類規則,成為“內部規則”,這類規則是產生在幼兒內部,由幼兒自己制定,在游戲中出現的次數較多,幫助幼兒之間公平的完成某項活動。
(二)規則的作用
1. 規則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能夠約束大家,使大家放棄個人的利益,共同維護公共利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規則無處不在,且約束力較強。上文中提到,幼兒園內的規則包括四種類型:“固定規則”“適應性規則”“臨時性規則”和“內部規則”,除“內部規則”外,其他三種規則幼兒都難以遵守,這三種規則,無論哪一種規則的制定,其目的都不是禁止幼兒自由發展,而是幫助全體幼兒習得常識、完成任務。這些規則的制定有助于幼兒養成“集體意識”——不能因為個人的行為破壞集體活動的開展,這種“意識”在幼兒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都起到積極地“暗示”——及時的提醒幼兒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顧慮到別人的感受。
2. 規則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現象
在一個團體里,規則的制定意味著大家集體利益能夠得到保障。在幼兒的游戲或其他活動中,規則同樣也發揮著這樣的作用。在伙伴群體中,為了完成一個游戲或一個任務,團體中的每一位幼兒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游戲中),大家要相互合作,最后才能完成游戲或任務。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幼兒克服自我中心化現象,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二、幼兒園違反規則的個案呈現
這段時間,幼兒園在排練藝術節活動。每個年齡班都要安排一段時間用于藝術節排練節目,藝術節節目排練時,對于大班的孩子們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次藝術節將是他們在幼兒園參加的最后一個藝術節,怎樣才能讓這次藝術節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大三班的老師們絞盡腦汁地思考,并不斷更換方案。但是,有幾個孩子似乎每次排練時都“不在狀態”,平平就是這幾個孩子中的一個,每次排練節目時,他總是習慣性地與身邊的喬喬聊天,每次聊得都貼別起勁,以至于大三班的朱老師每次叫他的名字,并告訴他輪到他表演了,他都沒有聽到。朱老師只好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詢問他:“你怎么還在說話?我已經叫了你很多次了,你應該認真地跳舞!”說這些話時,平平很認真的在聽,但卻在朱老師講完后一臉無辜地看著朱老師,并似笑非笑地對著朱老師,朱老師無奈的走開,并繼續進行節目。幾分鐘后,平平又開始聊天了,這次,他不僅跟喬喬聊了,而是前后左右的小朋友都成了他的聊天對象。朱老師很著急地停止了節目排練,并一直看著平平,用眼神示意他不要說話。可接下來平平的表現卻讓朱老師不得不采取措施,因為每次跳舞,輪到平平跳時,他都需要朱老師提醒,而且每次朱老師都要停止排練,并示范動作,平平才能跟著跳。但是下次再跳時,他依然忘記了自己的動作,朱老師無奈地只好停止排練,找準時機(趁平平和其他小朋友說話的時候走到他身邊),嚴肅地對平平說:“再說話,我就要取消你的跳舞資格!” 平平小聲的對老師說:“我不這樣了”。可是幾分鐘以后,平平又開始“故技重施”,幾分鐘后,“老毛病”又犯了。朱老師忍無可忍地走到平平面前,對平平說:“再說話,今天我可要和你媽媽談一談了!”朱老師說完這句話后,平平紅著臉低下頭,接下來便認真地排練舞蹈。很湊巧,排練正在進行時,平平的媽媽正好來接他。平平看見媽媽,紅著臉趕緊拉著媽媽離開幼兒園。平平媽媽感覺很奇怪,走過去詢問朱老師:“平平今天怎么了”?
朱老師:“他挺好的呀!”
媽媽:“怎么感覺他今天有點不對勁?”
朱老師:“哦!這段時間我們在排練舞蹈,平平特別愛說話,每次提醒他都不管用。”
媽媽:“是啊?”
朱老師:“對,他的搭檔是喬喬,每次兩個人在一起時,就開始聊天,叫他都聽不見。”
媽媽瞪了平平眼,平平開始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了。
朱老師:“今天我提醒了他好幾次,他都沒聽見我在提醒他,這不僅影響他跳舞蹈,還影響其他小朋友跳舞蹈。”endprint
“我知道了”,平平媽媽聽完朱老師的話后,嚴肅地對他兒子說:“你聽到了嗎?都要影響其他小朋友跳舞蹈了!以后不要這樣了,快跟老師道歉,并保證以后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這則案例幼兒產生了幾種不同的體驗,這些不同的體驗中蘊含著怎樣的教育意義?為什么老師對平平違反規則的行為不斷教育,可是卻 “屢禁不止”?為什么平平在聽到“和媽媽談話”這句話時,便“安分”很多?為什么平平在媽媽的批評下臉紅了?這意味著什么?教師的幾次禁止都沒有起到作用,而家長的一次禁止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這里面蘊含著什么樣的教育契機和教育價值?
三、反思:幼兒違反規則的體驗
藝術節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節日,是幼兒園經常舉行的活動,孩子們在藝術節之前都要排練節目,每次排練節目時,孩子們都很高興,而且積極參與。平平在之前的藝術節排練節目時,表現得非常好,可是這次的藝術節平平卻沒有遵守教師的要求,而是不斷地和小朋友聊天。當老師第一次叫平平的名字時,平平違反規則后,產生了第一次體驗:挑釁,產生這種體驗的平平不斷地試探教師的態度,當朱老師走過去告訴他不能這樣做,要認真地跳舞時,平平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他并沒有把老師的話放在心里——雖然平平很認真的在聽老師的話,但卻在朱老師講完后一臉無辜地看著朱老師,并似笑非笑地對著朱老師,這種態度暴露出平平對老師的要求不認可。幾分鐘后,平平又開始聊天,這次有一點“變本加厲”的意識,因為平平不僅跟喬喬聊天,還和前后左右的小朋友聊,此時老師用眼神示意平平不要說話,可是平平并沒有停止說話,此時平平的體驗為:心不在焉——每次老師提醒平平,平平才會跳舞,但是老師必須示范動作后他才會跳,下次再跳還是會忘記動作。平平的行為使大家的排練速度慢了下來。可是排練必須繼續,幾分鐘后,平平“老毛病”又犯了,老師只好“威脅”平平:“再說話,我就取消你的跳舞資格!”“被威脅”的平平此刻的體驗為:內疚——聽到老師的話后,平平紅著臉低下頭,開始認真的排練舞蹈。到這里,平平違反規則后的體驗基本結束了。幾分鐘后,平平的媽媽恰好來接他,在平平媽媽的不斷詢問下,老師說出平平排練時平平的表現,此時平平產生了新的體驗:害怕——既怕媽媽責怪,又害拍媽媽批評自己,此時的平平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所以紅著臉趕緊離開幼兒園。
這則案例中平平產生了以下幾種體驗:“挑釁”→“心不在焉”→“內疚”→“害怕”,這個過程說明幼兒對規則的“抗拒”過程——大膽的“反抗”規則、心不在焉地“無視”教師的批評、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產生“內疚”的心理,當媽媽得知這件事后,害怕問題變得嚴重,試圖掩飾這件事情。這個過程無論對平平還是其他幼兒來說,都是一個“正常的”過程,孩子們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打破教師的規則。
四、對策:充滿機智的打動兒童,影響幼兒的內心世界
(一)逐漸重視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小事
當教師在處理一件已經發生或未發生的事情時,了解事情的始末,觀察幼兒的表現,聆聽幼兒的聲音,感悟幼兒的體驗,從而采取恰當的處理方式。在“悄悄話”的案例中,如果教師能夠細心的觀察到平平情緒的變化,并詢問事情的始末,或許幼兒能主動的承認錯誤,化解心中的自責與愧疚,在以后遇到相同的問題時,他就學會如何去做,怎樣做合適。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事情,而我們經常忽略掉我們自以為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往往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內部卻潛藏著很大的教育契機。
(二)蹲下來去了解幼兒心中的小秘密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著對幼兒生活世界的敏感性,細心的察覺幼兒身體或心理的微妙變化,保持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在幼兒面前,教師要蹲下來去了解幼兒心理的小秘密,當幼兒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時,說明你在幼兒心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身為教師,需要花時間去注意兒童、聆聽兒童、關注兒童,幫助兒童幸福的生活。
(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幼兒心靈上留下痕跡
好的習慣不會在朝夕間形成,好的教育也不是幫助兒童順利的解答一道數學難題、教會兒童一個生詞、要求兒童背會一首古詩,而是和兒童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保護兒童的自信心、愛心,要求兒童與人為善………與兒童一起成長。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教育活動中,教師都要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行動把教育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融入到兒童的游戲之中,融入到兒童的世界之中………那么教師的關愛會常駐兒童的心靈之中!
【參考文獻】]
[1][加]馬克斯·范梅南,李樹英譯.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加]馬克斯·范梅南,宋廣文譯.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加]馬克斯·范梅南,巴斯·萊維林.曹賽先等譯.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4][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5][美]道格拉斯·凱爾納等,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批判性質疑[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6][德]胡塞爾,倪梁康譯.現象學的觀念[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7][德]胡塞爾,倪梁康譯.現象學的方法(修訂本)[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8][意]蒙臺梭利著.單中惠譯.童年的秘密[M].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9]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M].商務印書館,1986.
[10][瑞]皮亞杰,傅統先譯.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