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峰
摘 要:對“異課同教”這種新穎的習作課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異課同教;模式;作文隨筆化
2012年10月19日、20日,朋友參加了由濱州市教學研究室組織的一次語文研討活動,主題是“京津魯三地教師小學作文‘異課同教教學研討”。回來后,與我談起了學習情況,使我受益匪淺。借此機會,我想就這種新穎的習作課談一點自己的觀點。
正是由于形式新穎,所以適合各種學段的學生。其明顯的特點就是學生玩得愉快,寫得順手,短短的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里,一個個驚人的奇思妙想、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小小習作脫穎而出。這種作文課有一個相同的模式,即“創設情境—師生同寫—展示交流”,這就是本次活動“異課同教”的固定模式。
所謂的“創設情境”,即創設寫的情境,也就是寫活動,再圍繞活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個環節教師再有意識地引導,是為接下來的“寫”服務的;第二個環節“師生同寫”就是圍繞剛才的活動進行寫作,到底寫哪些方面、用什么題目、怎樣寫,都由自己定。最后一個環節是展示交流。即當堂展示,當堂評價。
葉老曾經說過:“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真的情思來。”“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做成什么文字。”“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與說話完全一樣”……而“異課同教”公開課則用事實說明了他們的習作都沒有離開小學生的生活,都是在歷經了活動之后接著寫的。
我覺得,把“隨筆化作文”顛倒順序更好,那就是“作文隨筆化”。這樣才更能體現“隨意性”,更能使學生的自主性得以發揮。這樣,它的優點會更為突出:(1)把習作教學放下身段,使習作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2)使學生的習作實現了常態化,由以往的兩周一次大作文變成了一周一次,甚至更多。(3)實現了習作的個性化。(4)師生同寫,親子共享。(5)對孩子的習作不斷地給予表揚。(6)“隨筆化作文”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使習作成為學生自由、自然、自發的真情表白,是一項很好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希望得到大力推廣。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一、二年級是寫句子、寫話,中、高年級就是習作,到了中學才叫作文。用葉老的話說,作文就是把要說的話寫出來,如同穿衣吃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2)要重視啟發寫作的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3)要明確求真、礪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文既要做人,又要作文。作文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培養要靠訓練。教師的習作教學要開放,學生的習作要做到個性化,要有開放的內容和形式,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在習作中不要重復別人的東西;還要明白習作的訓練要有一個序,即由字詞句到段再到篇:低年級主要是學寫句子;中年級要引導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想象和見聞;高年級才寫完整的記事文等;更要懂得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三者要結合起來培養。作文寫得好與不好取決于構思,我們要引導學生寫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習作;(4)作文指導要從內容指導,作文講評重在激勵,要體現全過程的作文指導。一般地說,在作文之前,要提前安排;作文過程中,重點要從內容入手,要讓學生有啥可寫,要激發情趣,培養寫的欲望;(5)加強課外閱讀與平時練筆的指導。訓練習作一定要堅持兩條腿走路。
總之,我會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特別是習作教學,學以致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習作的愛好者,并期望成為“習作良方”的傳播者,企盼一帶十,十帶百,能夠使希望之花開遍所有校園,開滿神州大地!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石廟鎮桃園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