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林 孫成燚
摘 要: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而現代的大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可見,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興趣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想談談我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這個問題上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興趣,找準契機
我們經常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學生,你要這樣做,不能那樣做,你的這個習慣不好,你要養成那樣的習慣,總是泛泛地去要求,總是埋怨學生怎么就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首先要讓學生知道它怎么就是好習慣,為什么就得培養那樣的習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光靠教師的“管”是不行的。關鍵是要激發學生的內部誘因,也就是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機也就隨之到來了。
二、明確目標,循序漸進
籠統地說,我們大家都會說,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殊不知,對于學生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那個目標太大,也太空泛,他們幾乎是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把這個長期的大目標劃分成一個個具體細致的近期小目標。
專家的科學研究結論顯示,一個短期習慣的養成只需要二十一天的時間,而要使這個習慣成為永久性的好習慣,則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我們要告訴孩子,在這三個月內,我們只要保證養成預習、復習或者自己檢查作業等等中的某一項,甚至我們還可以具體細化一下,把這一個個相對較大的目標,再進一步進行劃分。例如,我們可以把預習這個目標,具體地細化到上課之前看一下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覺得完成這樣的一個任務比較簡單,養成這樣的習慣比較容易。明確細化目標,有助于很好地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可以降低孩子半途而廢的可能性。
三、正確評價,積極引導
適時、正確的評價對學生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簡單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責或者評價,你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不對的往往會讓學生一頭霧水。那么,顯然這樣的評價是無效的。我們不僅僅要告訴他們行為的正確與否,我們還得告訴他們這個行為為什么對,那個行為又為什么是錯誤的。錯了之后,我們還得進一步告訴他們,他們應該改,怎樣做才是對的。
我們要用贊美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當我們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時要給予表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例如,看到某某學生聽講特別認真,教師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長期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沒準那位學生就能養成認真聽課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趙蓉蓉.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青年文學家,2010(01).
(作者單位 安徽省明光市第三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