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霞
摘 要:在新課改深入開展的背景下,教師如何構建小學語文課堂是每一個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如何在課堂上實現(xiàn)新課改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實現(xiàn)思維的創(chuàng)新以及自主學習,就此做出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一句話清楚地說明了教育的最好方式,那就是積累。受教育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開端就是小學,在我國嘗試了新課程改革之后,對于各項課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也不例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認為語文教學應當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注重對于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的培養(yǎng),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觀點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朝著新的方向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使用靈活生動的課堂模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改變原來乏味枯燥的“朗讀式”教學方式。如何改變,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教學手段多樣化
語文教學長期以來極度依賴課本,教師在教學中講解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來自課本,這樣講起來整個語文課堂都會非常枯燥,并且語文課堂本身就不具備某些學科所具有的趣味性,使用這種沉悶的教學方式,必然讓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技術在21世紀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而語文課堂也能利用這一技術實現(xiàn)課堂改革。多媒體技術所具有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一個事物,例如,在講《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讓他們用耳朵、眼睛全面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的狀況下,許多學生在童年是沒有見過小蝌蚪的,若學生跟小蝌蚪的首次見面是在語文課堂上,就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語文課堂有很大的興趣。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學生提出問題時,可以將問題中的重難點用醒目的顏色標注在多媒體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把文字跟語音甚至動畫結合起來,充分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更好地激發(fā)其學習熱情。
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一個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往好的方面以及自己喜歡的方面開展探索活動。在改革過程中可能會有教師不能適應這一改變,想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又對其能力有些不信任,擔心如果不按照自己原來的方式實施教學,課堂任務就不能按時完成,以致影響整體的教學規(guī)劃。但是教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新課改之后,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有主體地位,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對其未來發(fā)展方向起引導作用,在教學中要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投身實踐的熱情與積極性。這種模式下的語文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考慮的部分更多,并要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以及獨立自主的思考提供足夠的空間及時間。
三、教學模式因地制宜
中國國土面積巨大,人口眾多,各個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狀況都不一樣,地域間的文化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要根據(jù)本地具體情況來決定。例如,實施多媒體教學等計劃,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城市里是很常見的,但是若是在一些貧困山區(qū),連校園的各項基礎設施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建設,多媒體要如何實現(xiàn)呢?對于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也是這樣,例如,在講《觀潮》這一課時,距離觀潮地點近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實地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更好地把握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而黃河地區(qū)的學生則可以在講《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一課時組織觀看壯觀的黃河,根據(jù)自身地理條件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四、清楚地認識語文教學
新課改所提倡的人文是想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提倡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但是語文本身是具有工具性的,語文在所有課程中起到了基礎作用,學好語文課上所教授的內(nèi)容,其他課程才能有所突破。英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確實是通用的,但是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也同樣地走向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漢語并學習漢語,語文在我們?nèi)粘I钪衅鸬降淖饔檬腔A性的但卻是不可忽視的。在小學階段,語文課的學習是其他課程順利開展下去的必要條件,這已經(jīng)足夠說明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所以,語文的教學過程要更加嚴謹、更加用心。
新課改給本來危機重重的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改革的春風,改進當前教學手段并優(yōu)化教學模式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新課改的實施是為了通過教學方式上的改革,達成教學的有效性,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接地氣,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但是,每一項改革具體的實施方法都是在不斷地摸索中發(fā)現(xiàn)的,所以,探索可行性高的高效教學法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賈東鳳.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J].新課程:教研版,2011(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第二實驗小學向陽校區(qū))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