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君
摘 要:水印木刻的創作過程是辛苦的卻也是非常有趣的。在這個制作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的比想象的更多。而對于水印版畫的喜愛促使自己選擇了它,當觸碰到它的那一刻起,讓我堅定而充滿期待地踏上了研究水印木刻的漫長之旅。
關鍵詞:感悟;水印木刻版畫;心路歷程;創作
多年的版畫學習,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版畫的魅力。版畫只是一個概述,它分為好幾種:銅版,絲網,石版,木刻,綜合版等。水印版畫其實是屬于木刻的一種。在大學期間,我們就系統地學習了這幾個版種。其中我最中意的便是水印木刻。它帶給我的吸引力就如同當你突然抬頭看到天上有條魚在飛。但是前者給人帶來的吸引是溫和的,長遠的,足以影響人的一生。而后者,雖然很震撼,但那種吸引力卻是短暫的。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什么會選擇學習版畫。起初,選擇版畫,是因為它對我來說是陌生的,是一個我從未踏足的領域,有一定的挑戰性。可是當我真正接觸時,才感受到它的博大。這幾年的學習,版畫對我來說是熟悉的,但也仍是陌生的。熟悉,是因為對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一般人比起來,我是專業的;而陌生,有事因為對它的不夠了解。它是深刻的,是深奧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洞。當你越往它的深處前進,就會越發的驚嘆和困惑。我想這就是版畫的奇妙之處吧。
確定以水印木刻作為我的畢業版種,是因為我對水與墨的那份鐘愛。而這種水墨的交融正和水印版畫的特點不謀而合。在上大學之前,學習了六年的國畫讓我和水墨結下了不解之緣。而我自己又出生在江南水鄉,這更讓我對水又多了一份喜愛和熟悉。這種種原因都讓我對水墨有著獨特的理解和感情。而這種感情正是對我能夠堅持學習水印版畫的動力和支撐。其實水印木刻的制作是很辛苦的,也是很費時間的。因為它的純手工性,使得它最后成畫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體驗水印的精妙,獲得更多的個人經驗。所以,我的很多同學并沒有選擇繼續學習。可這些被人看來是缺點的地方,在我看在這是它的優點。正如同我的一位師兄在它的畢業論文中寫到,水印版畫是“充滿女性氣息”的。女性的細膩和對色彩的敏感,恰恰和水印的滋潤和色彩上的柔美是互相融合的。而只有這兩者的契合才能創作出最完美的水印木刻版畫。
在學習、印制和試驗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發現問題,也同樣的在不斷地解決問題。而就在臨近畢業時,才發現,我所掌握的這些技法和探索對于這次創作還是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整個創作過程是吃力的,痛苦的。從前期準備到印制知道最后成畫,讓整個過程要比預計的困難得多。
首先,是在選擇題材上。一直對鳥籠很感興趣,雖然在黑白木刻中做過嘗試,可是去從未用水印木刻去表現過。在翻找了一些資料和圖片后,才開始著手起稿。本來是想做一個鳥籠系列,主要把人與鳥的關系加以突出,是人在籠中看鳥,還是人在看籠中鳥。但是初稿被老師否決了。除了一種圖飾感較強的被留下了,這也是我的完成的作品之一《籠之一》。因為自身的閱歷還不足以把如此深刻的主題表現出來。而版畫它的整個過程是作畫人與創作所要表達的題材以及表達方式間最為直接的對話和互動,是心與畫之間的共鳴,是情與思的互動,是融入創作者的感情活動而成為創作觀念和創作過程的精神記錄。美國美學家蘇珊·朗格指出“藝術形式是與我們的直觀感覺精神與情感生活的動力形式相一致”正是這樣,讓我覺得如果無法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畫的深處,那不如放棄。所以到最后定稿,我做了很大的變動。除了保留了鳥籠的作為主體物外,背景處理為一種具有中國元素的圖案融入其中,用以加強作品的風格。在形式上帶有裝飾意味并盡可能用簡潔的方式方法去表現。和較為復雜的圖飾相比,其實我更鐘愛前者,我認為只有簡單明了的語言,才能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和感染力。
從放大原稿,到拓印到木板上,再進行大面積的刻制,我盡力保持清醒和激情。為了增加視覺效果,我選擇的畫幅比較大。這樣大尺寸的畫,我從未做過。在我著手開始印畫時,因為畫面過大,在印制第一遍時,就算在我盡力地控制之下,畫面還是跑得很厲害。我便在我所用的水彩里加入了少量的膠進行試驗。后面幾張的印制過程中就再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可是在我印第二版的時候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在第二版上色和印完后,畫面十分的干枯,而且還帶有白白的細紋。由于以前作畫時有過這樣的事情發生,我知道一定是膠的問題。
滋潤、透明、靈動的水印特點讓我著迷,也是我作品想呈現出來的效果。經過前兩版的印制,畫面為什么還是出現不潤等問題,我有對紙和版的濕度進行了調整,經過兩張的試印,我發現并不是我對紙和版的濕潤度掌握得不夠。因為經過幾年的學習,不能說對于濕度可以駕輕就熟,但至少我可以說,在我印畫過程中我是能夠熟練地控制它的。這樣的情況讓我開始感到焦慮和痛苦。因為一張版畫作品一般情況下只復制三到五張。因為我做的是絕版加套版,所以我印制了六張,由于前面的試驗,只剩下兩張完整的畫。第二版的刻制已經讓我痛苦不已,如果這兩張沒能印好,也就意味著必須從頭再做一遍。那種絕望的心情我想只有同樣做過水印的人才能夠了解。可就在我煩惱,痛苦,掙扎的時候。老師提點了我:他說,可以把畫覆蓋在板上,然后再噴水,這樣是為了讓紙和版都更好更均勻的吸收水分。嘗試過后,成功了!以前總認為老師為什么不把他們所知道的一下子都告訴我們,讓我們可以少走點彎路。但現在我明白了,如果不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自己的努力,我無法擁有如此深刻的記憶。而這些知識只有通過自己一次次地去印畫,一次次地去發現,解決問題,才能夠真正地掌握它,運用它。而水印過程是一個非常矛盾的過程。第一次印刷色彩中加膠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墨色,而第二版出現問題恰恰是膠所帶來的。水印中對水或材料的控制實際上就是平衡各種因素,為畫面效果服務的。在第一張作品完成之后,長長地嘆了口氣,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限的失望。這張耗費了一個月,投入了我所有精力的畫,卻遠遠沒有達到我所想要的效果。原以為,它會給人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和色彩上的一種享受。可無論是從背景圖案和鳥籠的配合上,還是色彩的運用上,都無法達到我所追求的效果。這意味著我一個多月的努力和追求,只是完成了一張“半成品”。而水印是一種優美的表達方式。要如何讓這種優美展現于世人面前,就取決于作畫人的技法。但技法的掌握是純粹個人化的,是通過作畫的經驗所積累總結出來的東西。而經驗的獲得只有通過大量的試驗。
回想起來才發現,整個的創作過程是以痛苦為基調的。之所以痛苦,并不只是在體力上,時間上給我帶來的苦。我想精神上的痛,遠遠超過肉體上的苦。這種精神上的痛是多方面的:有長時間地作畫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一種壓力,更有在我付出了努力過后卻沒有給我帶來我應有的收獲的痛。但現在想想,這種痛卻是幸福的。因為我比別人獲得了更多。雖然我的作品沒有成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我離我的目標又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