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價值觀”理念,能夠起到催人奮進,不斷凝聚精神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給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要重視傳統音樂的傳揚,使之不斷地發揚光大。
關鍵詞:價值觀;多元文化;傳統音樂;傳承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并且具有鮮明的特質,它在提升古人的人生境界,促進傳統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曾產生過重要作用。但是,20世紀以來西方音樂體系移入中國逐漸成了中國音樂的主流和權威話語,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音樂觀念、形態、創作、價值體系在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國傳統音樂卻在自身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出現了困惑與危機。一方面,它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另外,傳統音樂的課程在學生的基礎學習中處于邊緣地位。筆者認為當前急需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傳統音樂創新發展的道路,而首要一點就是如何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價值定位。實現與處于主流地位的西方音樂對話的前提,就是正確平等的價值觀。
1 價值觀的定義與作用
1.1 價值觀的含義
人們對價值觀已經是十分熟悉了,還經常把價值觀與世界觀、人生觀等觀念放在一起討論。但是,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呢?其內涵和外延分別有著怎樣的范疇?這些問題似乎極少有人對其進行探究。價值觀的含義在于,文化系統內所有價值理念與價值判斷的綜合,能夠劃分成兩種,即價值取向與價值規范。所有文化都會將價值觀視為其靈魂,價值觀是建立文化系統特征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撇清模糊甚至是錯誤的思想認識,堅定不移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十分必要的。
1.2 價值觀的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的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價值觀”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是也不一樣的,產生的行為也不同,價值觀制約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動機,它對動機模式有著重要的作用,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正確可行的目的,才有可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來作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活動。
(2)價值觀能夠反映人們的認知與需求情況。價值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它是一種基本信念,它帶有判斷的色彩,代表了一個人對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對,以及什么會令人喜愛的意見。價值觀是人對于客觀世界的看法與評價,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它還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置身于一定的社會生活中,價值觀的作用就如同“旗幟”和“準繩”,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價值觀都在其中擔當著靈魂和支柱的作用。
如果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對于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沒有清楚的認識,對符合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規范”沒有自覺的認同,就無法切實的發揮音樂“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獨特功能,也難以完成肩負的育人使命。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念不僅是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極其必要的。
2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傳統音樂發揚光大
音樂教育工作者,想要完成好自身肩負的使命,就應當明確代表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同時,還應當自覺認同符合中華傳統美德的與時代精神的“價值規范”。具體來講,一個地方的戲曲、說唱、民歌等,就是該地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傳承傳統音樂,應當自覺從保護所在地的地方戲曲、說唱、民歌等傳統音樂做起,可以通過民族音樂演唱、演奏會,或者“地方戲曲”進課堂等形式,使受教育者愛鄉音、重鄉情,不斷提高對傳統音樂的認識,進而增強民族凝聚力。
2.1 傳統音樂所面臨的困境
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具體來看分為三個部分:(1)人本;(2)文本;(3)物本。人本指的就是傳承人。文本也就是文化主體,是指某個表演藝術本體的東西(比如:戲曲的劇本、唱腔、身段、音韻等)物本是指樂器、樂譜。現在大多的保護都集中在對物本的保護,將樂器和樂譜放進博物館,或者將古老的樂譜翻譯過來,然而怎樣才能傳承呢?物本是死的,只有通過人表演出來它才是活的,所以,我們的保護必須從人本著手。
江蘇柳琴劇團,國家一級演員老藝術家秦夫華介紹“‘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們劇團演員都沒有閑過,每天都巡回演出。現在劇團出去演出,除去車旅費基本不賺錢,甚至賠錢,多演多賠。以前我們還有好多演出場地,人民舞臺、群樂、群眾、解放、會堂、中山堂,而現在會堂改成藥店了,云龍電影院也開始做生意了,只能偶爾租中山堂來演出。”連演出場地都沒有了,演員要如何表演?我們又要如何來保護人本呢?國家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響應了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號召呢,還是政府部門想要真正的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去保護它。是“經濟唱戲文化搭臺”呢,還是真正意識到了文化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作用。筆者通過調研得知,今年四月份柳琴戲和梆子戲在徐州展覽館門口搭臺演出了12場,效果非常好,而且觀眾人山人海,場場爆滿。說明老百姓喜歡也需要這樣的傳統音樂,但是當筆者問及這些演出是否售票的時候,江蘇柳琴劇團的頂梁柱姬光榮老師無奈地說:“這老百姓也奇怪,不售票無償演出的時候都擁擠、搶位、吵架、一說售票肯定就沒人去看了。更別說像音樂廳里的演出300元一場也有人愿意去看。因為地方戲曲的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不愿意花本來就不多的退休金去看戲,如果是不花錢的廣場文藝,他們天天來看。”這就說明,老百姓判斷的價值標準已經開始轉變,對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了分層。從多元文化來看,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特有的價值,應該是平等的。但是,社會上這些文化的高低已經分出來了,大眾認為西方的鋼琴演奏會很高雅而我們的地方戲曲就是低俗。被稱為江蘇柳琴劇團 “泰斗”的姚秀云老先生真可謂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她常說:“能傳一個是一個,死了又不能帶進棺材里!”所以常年免費教一些愛好者。說明她已經跳出了早期藝人的圈子,具有作為一名傳承者的社會責任感,老藝人的價值觀念都轉變了,我們更應該覺醒,積極性影響整個社會對傳統音樂的態度以及評價標準。
2.2 傳統音樂被“忽視”的原因分析
究其根源,我國學校規范教育是國家的文化傳承主流機制,于是乎,大家認為學校里教的都是真理,都是正確的,不教的就是不好的,是沒有價值的。我國近代的音教育是在學堂樂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是現在的模式、學科建設、課程設置都在效仿西方。這一百多年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雖然得到了迅速普及,也推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但是由于歷史的制約,在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由于缺乏文化自信,我們并沒有很好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至于音樂教育嚴重的“母語”缺失。中國的音樂教育需要反思,而且刻不容緩。我們的傳統音樂究竟是怎么了?還是我們的人怎么了?實際上,傳統音樂還是那些,變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念。
2.3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理念,保護傳統音樂
目前在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還是西方音樂文化,傳統音樂的比重很輕,僅被看作是一串串的音符,沒有注重傳統的繼承。在許多課堂上“歐洲音樂是先進的音樂,中國的傳統音樂是落后的音樂”等言論時有所聞。在許多學生甚至是教師的頭腦中,由于價值觀的失落,缺乏對音樂文化“內應機制”的基本認知,總存在著“西為洋為雅、中為土為俗”的觀念,似乎只有西方的、大型的、交響的才能代表“高水平”。這種“缺失”,不但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上的單一,而且對于孩子們正確認識與充分弘揚民族文化也是不利的。振興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讓中國傳統音樂在世界上重放光彩,是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需要。筆者認為,傳統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僅有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努力還不夠,社會各方面還應該從觀念和體制上,切實加強對傳統音樂的保護,樹立多元文化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保持民間文化的多樣性,不斷推動傳統音樂發展。
3 弘揚傳統音樂與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辯證統一
3.1 何為多元文化“價值觀”
自20世紀中期開始,國際音樂教育界就不斷強調要關注文化的多元化,這種文化觀決定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傾向,任何民族的音樂表現形式都是從其文化審美中探索出來的,這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升華,不能單方面主觀地判斷哪個民族的文化高級科學,哪個民族低級不科學。
3.2 “一元論”到“多元論”的變遷
新文化運動前后,西方音樂文化開始在中國的傳播,并影響了中國音樂的軌跡。“歐洲音樂中心論”者認為歐洲音樂是無比科學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嚴重阻礙了“母語音樂教育”和“多元文化價值觀”在我國的發展。對世界各個民族與地區的音樂發展都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影響了許多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實際上,無論是世界上哪個民族形成的文化,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與歐洲文化一道創造了整個世界音樂的文明,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彰顯傳統音樂文化價值的時候,還應當不斷拓寬視野,學習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保護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成為一種“廣泛的肯定和認同”。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看待歐洲的音樂文化,“它只是豐富多彩的世界音樂文化的一部分,不是‘音樂的中心,更不是音樂的全部。”多元文化“價值觀”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是解決世界民族文化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也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文化策略。因此,我們要用多元文化的價值觀理念去看待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以發展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
3.3 弘揚傳統音樂與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辯證統一
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先要強化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時維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最近幾百年內,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落寞,西方音樂在中國領土上廣為流傳。尤其是到了最近幾十年,許多學者都在不斷批判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已經不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早已表現出輕視的態度,更不用說將之普及了,尤其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甚至全面否定了所有的傳統文化。同時,文化也分成雅俗兩種:從實踐層面上說,一種屬于高雅的文化,比如古代格律詩;另一種屬于通俗的文化,比如民間戲曲。從研究與規定范疇的角度上說,高雅的文化是無數優秀的藝術大師、文人雅士和鑒賞家們從歷史經驗中學習并發展而成的一套帶著強烈民族風格,并可以為人類的文化做出貢獻的文化形式。在傳統文化中,一直將文人的語言視為文化價值的主流,這種方式壓制了民間文化的發展,文人自身的審美趣味也會影響民間文化的風格,文人完全壓制了民間藝人的創造才能,讓文化多樣性受到了壓抑。保護傳統文化必定要打碎這種不成文的規范,保持民間文化的多樣性,提高傳統音樂文化的信心。傳統音樂是傳統文化外顯的語言,也是國人的一種“母語”。無論國人走到世界何方,都會懷著一種對國家文化藝術的特殊情感,但是傳承與發展傳統音樂文化,并非要求我們完全將國外的優秀文化藝術形式拋棄,那種方式只會顯出民族氣節的狹小。我們正處在一個多元的世界,所以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切。世界音樂的多元化是民族文化共同決定的,只有不斷吸收各種適應時代發展的先進音樂文化,才能讓音樂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開拓音樂教育視野,這才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與理想。
4 結語
音樂是我們理解世界不同民族音樂的心靈與情感,以及進行深層溝通的基礎。因此,在當今世界音樂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情況下,為了能建立起適合當代社會需要的合理“價值觀”,我們有必要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這一沃壤,“價值觀”既具有共同性特點,又有歷時性特征。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價值觀”理念,能夠起到催人奮進,不斷凝聚精神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給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要重視傳統音樂的傳揚,使之發揚光大。新的平等的價值觀的操作,對于我國的音樂工作者、音樂家、音樂傳媒者,以及我國傳統音樂教育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此價值觀的引導下,并且使正確的價值觀理念深入大眾的心里,我們的傳統音樂才能夠立足于世界、立足于自身、面向未來、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王安國.從實踐到決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M].北京:花城出版社,2005:125.
[2] 何曉兵.價值觀概念的界定[J].中國音樂,2007(1):5.
[3] 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視野[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 馮國蕊.綠葉對根的守望——母語音樂教育的當代價值[J].民族音樂,2010.
[5] 李占紅.芻議弘揚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觀的辯證統一[J].教育探索,2007.
[6] 吳斌.高中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之四[J].中國音樂教育,2003.
[7] 王志軍.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知識[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
[8] 鄭彥文,楊仲華.“不可或缺的價值觀”理念——音樂教師教育指導思想與培養目標研究[J].中國音樂,2007(4).
[9] 張肖虎.民族傳統音樂的一些問題[J].中國音樂,1984(4).〖ZK)〗
[10] 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41.
[11] 杜亞雄,桑海波.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2] 管建華.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科學研究展望[J].交響,2001(1).〖ZK)〗
作者簡介:〖HT6SS〗劉銘(1989—),女,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三年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