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如
摘 要:黎族的繡面文身具有濃厚的地方與民族特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繡面文身已經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局面,年輕黎族姑娘已經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見的只有僅剩的年老的黎族女子身上了。不僅是黎族的繡面文身,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美術也在悄悄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保護傳統刻不容緩。
關鍵詞:傳統文化;繡面文身;黎族女子
0 引言
“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傳統文化的衰亡負責!”在2014年3月5日的政協分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濮存昕大聲呼吁。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中國民間美術更是種類繁多,民間美術是一片埋藏著無數瑰寶的土地,是中華民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所產成的特殊的積淀。黎族在海南島的西部地區聚居,其歷史已有數千年,由于受海南特殊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等方面影響,黎族各個村寨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風俗習慣。黎族女子的繡面文身具有濃厚的地方與民族特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繡面文身已經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局面,年輕黎族姑娘已經不愿再文身,依稀可見的只有僅剩的年老的黎族婦女身上了。
1 繡面文身的起源
黎族女子的繡面文身,從古至今記載有關于黎族女子繡面文身的內容從未間斷,在許多文獻和史書如:《山海經》、晉代王范的《文廣春秋》、東漢楊孚的《異物志》等很多地方都有記載。其后很多文人名士甚至于外國藝術家都在他們各自的著作中描述過黎族女子的繡面文身。由此可見,繡面文身產生的歷史非常久遠。
各種版本的繡面文身的傳說故事在黎族村寨中也時有流傳,其中一個講的是遠古時期,洪水泛濫淹沒大地,人類即將滅絕。天神兄妹倆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上島后他們分頭在島上尋找人煙,并約定好每年三月三相會一次。時間越來越久,他們沒有找到任何人煙,眼看自己在慢慢衰老,人類快要滅種卻無能為力。為了延續后代,妹妹決定犧牲自己,文身紋臉,讓哥哥認不出自己,于是在這年的三月三兄妹倆結成夫妻,生兒育女。子孫后代為了紀念先祖,便學習天神妹妹一樣紋面,并成了習俗。而另一個傳說是這樣的:遠古時,美麗的海南島有一對年輕的戀人。姑娘天生麗質,又能歌善舞,他們非常相愛。某天,海島對岸的惡霸看到姑娘長相俊美,心生歹意,便強搶姑娘為妻。姑娘被惡霸關了起來,痛哭了三年。三月三那一天,小伙子騎飛鹿搭救她逃走,逃到懸崖峭壁斷了去路,惡霸緊追過來,就在這緊要關頭,姑娘用紅藤棘往自己臉上亂刺,毀了自己容貌。惡霸抓到她時一看是一個滿臉疤痕的女人,就放她走了。從此,他倆在五指山下安了家,并生兒育女,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后來,黎族女子以繡面文身來紀念他倆對愛情的忠貞。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版本的傳說,每個傳說都有個共同點:男女主人公都是在三月三的那天團聚,所以黎族青年男女都有過三月三的風俗。從黎族族人代代相傳的傳說中可以得知黎族女子繡面文身是一生中必須遵循的“定理”。根據當地的習俗,黎族女子不文身,死后就不能葬入祖墳,祖先更不會承認,便成了無家可歸的孤魂。因此,沒有文身的女子,死后必須用木炭在身上臉上畫上圖案才能入殮。對于她們來說文身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要選擇良辰注意禁忌,一般會在秋季,還要選如龍日、豬日、牛日之類的“好日子”,文身不能在蟲日刺紋,會被蟲咬爛。每個黎族女子在文身之前,都必須祭告先祖;在傷口痊愈后,需用煮水凈身,意答謝先人;有些女子定了親,必須要告知親家。黎族女子如果不想被眾人非議和歧視,就必須文身,否則成年后也難于出嫁。黎族族人認為明確的祖傳文身標記能讓女人死后回到娘家的祖先身邊,讓祖先認領。黎族族人都認為,文身是一種美,文身越完美,越有更多追求者角逐。
2 繡面文身的特征
每一種文身圖案在黎族族群中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比如畫于臉頰兩側的圖案大多都是“?;辍眻D案;“吉利”圖案多被畫在上唇,“多福”圖案則畫在下唇,手腕上的雙線條紋圖案為“保平安”圖案;臂上的銅錢紋圖案為“財富”圖案。腿上紋的圖案,多為“護身”圖案。身軀上的圖案,稱為“福氣上身”圖案意味著財富多、子女多。
黎族文身的部位大致在面頰兩側、頸部兩側、胸部、手上、腿上及背部,但黎族女子的繡面文身也因地域和文化的差異而略有不同,所以各個支系女子的文身部位和圖案都有區別,有時有些相同方言的分支面紋也會略有不同。哈方言、杞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五大方言是黎族特有的分支。比較復雜的是潤方言、美孚方言和哈方言的紋樣,簡單點的是杞方言,而賽方言的文身流傳的過程中已經絕跡。雖然各支系的文身圖案略有差異,但制作文身紋樣的共同之處,文身紋樣都是由點和線組成的。
3 繡面文身的現狀
繡面文身經歷幾千年的不斷延續,不僅是黎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同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態的黎族繡面文身,在這場波濤洶涌的社會文化變革中,面臨著不可避免的挑戰??v觀歷史發展的規律,構成黎族繡面文身隨社會文化變革而慢慢消亡,黎族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現在在海南也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看到這種黎族特有的女子繡面文身了。年輕的黎族女孩大多都不愿意文身,只有部分還在深山中的黎族村落僅剩的一些年邁的黎族婦女身上還能看到繡面文身。目前這些老人僅剩下一千多人,也許再經歷十幾年,這種特有的文化將會永遠遺失。繡面文身的手藝已經失傳,且已經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局面,以后的我們也許只能從歷史的長河中捕捉些蛛絲馬跡。
4 繡面文身的傳承
中國社會的穩定發展,離不開民族文化的精神,繡面文身能夠更好地繼承下去也離不開當地人的堅持與我們的支持。我們可以對繡面文身進行創新,并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作為吸取黎族繡面文身美術原型后進行的更深層次的藝術創造,它是對藝術的一種再次升華。
我們除了在中小學開設民間藝術美術課程之外,我們還可以在當地學校,請一些老一輩的“民間藝術家”們進行言傳身教,這是一種結合現代社會生活的再創造。在義務教育實踐中,應當讓當地學生在課后搜集一些有關黎族民間美術資料,以便在課堂上討論,引導學生說出其特點,讓學生在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當中感受到黎族民間藝術中深厚的文化底蘊及民族特色。應當盡可能在課本編排上增加一些當地民間藝術品的照片,讓學生到本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間文化地去采風考察、研究,吸取黎族民間藝術的精髓,使得我們對黎族民間藝術乃至中華民族的傳統的民間美術有更深刻的理解。
5 結束語
繡面文身在海南黎族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是黎族的繡面文身,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美術也在悄悄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保護傳統刻不容緩。在海南黎族民間美術教育中,美術教師應自主組織教學,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填補我國美術教育史上的空白。
參考文獻:
[1] H·史圖博.海南島民族志(下)[M].廣東民族研究所,譯.
[2] 周去非(宋).嶺外代答——蠻俗門[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3] 劉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J].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960(16).
[4] 張杰,張昌賦.繡面與雕身:黎族文身文化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