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英
【關鍵詞】有效教學?搖實踐?搖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32-02
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由2001年秋季學期使用新教材開始,語文課堂教學就出現了變化。我們大膽地進行改革,不斷地探索、總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思路。然而,時間也在考驗著我們每一個教師,10多年來,有多少教師是真正地在堅持走課改之路,有多少教師仍然以為使用新教材就是進行課改,又有多少教師為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進行了課改,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作為一名長期在農村初中任教的語文老師,筆者根據本校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現象,就如何實施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
一、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單一,如只注重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設計成為相對獨立的三個教學目標。殊不知,由設計單一的教學目標到設計多元的教學目標是課程改革的重大改變。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所要達到的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教學結果,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學情,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去考慮。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什么、怎么學,還要注重體現隱性學習目標的教學,即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去探索和實踐而生成的學習目標,這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
例如,語文版七年級下冊《河中石獸》一課的教學目標可以設計為: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2.反復朗讀,借助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句。3.深入理解,積極思考,認真討論后獲得感悟和啟迪。這3個教學目標看似簡單,卻體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而學生在積極思考、認真討論采用何種方法找到石獸這個環節,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這正是我們需要體現的課堂教學的隱性目標。
二、創設切合實際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的教師缺乏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教學的意識,有的教師是不會或不擅于創設教學情境,有的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例如,在一次研究課上,一位教師在教學語文版八年級下冊課文《南京大屠殺》時是這樣導入教學的:1.請同學們介紹一下南京的昨天、今天。2.同學們,電影《南京大屠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在整個教學導入環節,基本上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學生沒有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學導入顯然是無效的。
不可否認,雖然這位老師創設了教學情境,但是在教學導入環節為什么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呢?原因在于,這位老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學情來創設教學情境。在鄉鎮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沒有看過電影《南京大屠殺》,以學生的經驗積累來看,也不知道南京的“今天”,更別說南京的“昨天”了,結果教學導入環節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由此可見,教師不僅要有創設教學情境的意識,還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而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生活實際,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創設的教學情境才是有效的。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課文《地毯下的塵土》時是這樣創設情境的:1.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選取的圖片是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的插圖,在展示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圖片的出處。2.舉例說明圖片中的童話故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當學生看到熟悉的圖片時,都搶著回答,整個教室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教師也很輕松地切入了教學主題。可見,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能夠較快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進入教學。
三、進行扎實有效的基礎知識訓練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習慣于把生字新詞一次性地全部板書出來(或以幻燈片的形式出示),然后讓學生認讀,或當堂聽寫,這個教學環節往往在教學導入之后或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進行。要求學生會讀會寫生字新詞固然重要,但這樣的機械記憶卻無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有的教師喜歡把認讀生字新詞這個教學環節單獨拿出來,完成教學任務后便匆匆收工,有的教師則是省略了這個教學環節,以為實施新課改就不需要講解生字新詞了。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職能決定了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是要學會運用。如何才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呢?筆者認為,生字新詞的學習應采用隨文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接觸語言材料和語文實踐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
例如,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課文《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教師在講解詞語“蟄伏”時可以提問學生:“針鼴還有那些生活習性?”當學生回答針鼴在冬天蟄伏時,教師可以趁機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這個詞語,同時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蟄伏”一詞的含義。又如,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蘇州園林》一課,要求學生掌握“標本”一詞,教師可以在教學的最后提問學生:“文中的哪個詞最能說明蘇州園林的重要地位?‘標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能夠依據前面學習的蘇州園林的知識來理解“標本”的含義,并學會運用。可見,采用隨文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生字新詞,能夠提高教學的效果。
四、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
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群體無意識問題多的現象,如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設計不夠合理,缺乏層次,沒有突出重點。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為人民服務》一課時,一共提出了9個問題,并且常常是兩三個問題一起拋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而另一位教師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陋室銘》一課時,提出的群體無意識問題更多。
我們在課堂上為什么要提那么多的問題呢?這些提問都是有效的嗎?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要看學生通過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獲得了什么技能。教師在教學中不是不能提問題,而是要控制問題的數量。試想一下,教師如果在1分鐘里提出2個問題,學生還有思考和自學的時間嗎?筆者認為,教師要學會控制問題的數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圍繞課文重點多提一些非確定性答案的問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冊課文《巨人和孩子》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1.巨人的花園里發生了幾次變化?每一次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巨人的變化起關鍵作用的是孩子們的童真與愛。為什么孩子能給花園帶來春天?3.這篇童話給你帶來了哪些啟示?學生圍繞這3個問題學習課文,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有助于理解課文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引導。顯然,這組問題不多,但富有層次,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內容,給學生留出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這樣的問題設計才是有效的。
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適度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管有沒有必要,都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眾多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有的教師只是把它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綴,學生交流探討的時間得不到保障,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教師的指導調控不到位,無法達成教學目標。筆者認為,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有度。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教學相長,只有科學合理的利用,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能。做法是:首先,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在內容上要注意整體性、綜合性,要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和思考價值。其次,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減少學生的依賴性和盲從性。最后,讓每一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具體操作來看,可以參照這樣的流程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活動—成果展示—評價激勵。
例如,為了完成某一項學習任務,教師首先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指定一名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管理和指導本組成員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鍛煉,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來指定小組長的人選。其次,各小組成員完成自己的任務后,由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第三,各小組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小組長對本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發言內容包括對本組成員的學習情況進行點評,指出本組表現最佳的成員。最后,教師根據各小組組長的總結進行評分,評出本次小組學習活動的“最佳之星”,評分標準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來確定。當然,小組合作學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出現的無效的做法還遠不止以上這些,比如,為了追求新奇的教學效果而采用華而不實的教學手段,過度依賴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可見,我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新課改實施了這么多年,我們走了一些彎路,但慶幸的是,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只要我們本著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宗旨,在實踐中深入研究,認真總結和反思,努力改進,就一定能夠實現語文教學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