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勝
〔關鍵詞〕 物理教學;學習興趣;懸念;思考;實驗操作;
學習活動;多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89—01
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并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動學生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在教學中只有始終堅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此,筆者將談談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巧設懸念
有位心理學家說:“我們體驗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們被引起的動機最為強烈。假如我們完全解答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全部緊張感就消失了。因為沒有什么使人感到興味,我們就不再感到興趣。”可見懸念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如在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我設計了一個“鐵球碰鼻”的演示實驗:將一個適當的鐵球懸掛在教室天花板上,讓鐵球與垂直線成一定角度且剛好接觸鼻子釋放鐵球,鐵球擺過去,又擺回朝教師鼻子打來時,學生為教師捏了一把汗,不知老師能否避免這一“劫難”,但教師那安詳的神態又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已被喚醒,情不自禁地思考其中的奧秘,這樣就創設了一個導入課堂教學的小高潮,從而為講授機械能守恒定律作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引導學生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學內容巧妙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富有啟發性和想象力的教學,能觸及學生認知、審美和道德深層區域,使教學成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義的活動。如,在講授“分子運動論”的概念時,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暗香來”,學生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稍作討論后可順水推舟引入分子運動理論。用古詩詞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課堂氣氛活躍、高潮迭起,提高了課堂效率,也體現了學科滲透的新課程理念。
三、發動學生進行實驗操作
物理實驗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可以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中學生對物理實驗有濃厚的興趣,對實驗操作有強烈的欲望。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逐步讓學生設計實驗,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發動學生從事實驗操作,參與科學探究,充分利用各種感官感受事物,多方面、多層次地認識事物,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系”時,讓學生們拿一根一端削尖而另一端較平的鉛筆,左右手擠壓筆的兩端,并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通過學生自己感受實驗效果,使學生在實驗與探究中體驗物理學習的樂趣。
四、開展學習活動
學習如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是最富有成效的。透過學生易于掌握的實際生活情境進行學習,可增加興趣,促進學習。因此,因地制宜地在教學中安排活動,如課堂討論辯論、小競賽、講故事、解題接力、實驗活動、課外實驗探究、實地參觀、觀看科技影片、興趣小組活動等,能使更多學生參與,能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享受在活動中學習的快樂,又能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學習了“電磁鐵”和“電磁感應”,可布置學生制作簡易的電磁鐵,制作溫度自動報警器等等。這樣,既培養了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又強化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五、運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倘若在物理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輕松引領學生進入直觀、形象,甚至虛擬的場景。如用多媒體演示電源電動勢、曲線運動的軌跡、原子核的組成、電子云、核外電子運動等。一些實驗教材對實驗的原理等都有較詳細的介紹,但面較窄、較抽象,學生普遍反映在預習時難以掌握,使用多媒體技術,模擬這些物理學過程,播放給學生觀看,便于學生理解。讓學生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要學、想學、愿學、愛學。在物理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