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
〔關鍵詞〕 物理教學;實驗;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合
作能力;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5—0090—01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學科,做好物理實驗教學,對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極其重要。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手段。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物理學研究的基礎和基本學習方法。觀察實驗,可使學生了解物理世界、豐富感性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觀察物理現象的條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觀察的興趣和習慣。我在《大氣壓》一節的教學中,首先演示母子管實驗,在大試管中注入水,將略小的試管放入大試管中,然后提問:若手拿大試管倒置,小試管如何?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小試管會受重力而掉下。實驗后,學生驚奇地發現小試管不但沒有掉下,反而在滴下水的同時,緩緩上升。教師及時點撥:是什么使得試管緩緩上升的呢?是大氣壓。學習了《大氣壓》這節課我們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一個有趣的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學生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
當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只注重培養觀察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培養學生平時善于多觀察自然現象和身邊事物的習慣。比如在乘公共汽車時只要稍加留意觀察,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物理問題:汽車突然起動,乘客為什么會向后傾?而突然剎車時乘客為什么向前傾?路旁的樹木為何總是向后退?為什么汽車在上坡時司機要將速度減慢?剎車時為什么汽車不會馬上停下來?等等。可見,只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就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對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對物理知識的鞏固和運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相當多的學生只會看書考試,而不會動手做實驗。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實驗操作步驟。
除了讓學生做完課本上的學生實驗外,還通過制作教具、學具,把許多演示實驗也改成學生實驗,給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如演示浮力的大小,電流強度跟電壓的關系等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這是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認真檢查學生的實驗報告,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正確理解原理,明確實驗目的,認真設計步驟,詳細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特別是一些實驗出現了誤差后,要求學生認真討論,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學風。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還成為學生掌握生存知識和技能、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可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實驗方案設計的合作;二是學生分組實驗的合作;三是學生參與教學的合作。
首先是實驗方案設計的合作,要強調每個學生在分組實驗前都要自己設計方案,到實驗課時,同時要求他們把方案拿出來,共同研究探討,從中進行方案擇優,再補充優化方案。
其次是在分組實驗時,學生動手實驗時的合作,這是關鍵點。要學生講究團隊精神,重視彼此間的經驗交流和探討,要手、腦、眼同時工作,合作者之間要目標一致,步調協調,分工操作,共同完成實驗。實驗完成后,還可以就實驗過程進行研討,交流經驗信息。
此外,要利用學生參與組織教學。在做演示實驗時,輪流邀請兩三名同學到講臺輔助教師組織實驗。這樣有利于師生的相互溝通,使教學氣氛更加和諧。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物理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是實驗的關鍵所在。采取獨立設計方案,積極參與實驗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啟迪,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等教育方式,巧設疑問,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質疑、批判、探究、分析、解決新問題,真正獲取知識并提高創新能力。通過運用實驗原理對實驗過程的設想、分析,把學生自己的個性融入到實驗中去,提出自己的實驗步驟,這本身就是一個激勵學生克服慣性思維和心理定式,求新、求異、創新的過程。到學生分組實驗課時,再把一個思考的過程簡略地分析給學生,起到“師傅領進門”的作用,同時讓學生跟老師的方案、或者學生之間的方案進行對照分析,通過爭論辯論——方案擇優——實驗驗證——再分析提高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開展實驗的興趣,體驗創造的樂趣,激發創新的意識。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關系到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物理教師要優化實驗教學方法,把實驗、觀察、思維、傳授新知識及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