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文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整體;啟發;
情趣;開放;思辨;挑戰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30—01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實現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和創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提問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教師的提問過于瑣碎、提不到要害上、缺乏趣味性等,這些問題都使得教師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要使課堂提問達到有效化,教師應注意哪些方面的要領呢?筆者在仔細思考后提出以下五要素。
一、整體性與啟發性相結合
教師提問的整體性是指提出的問題要“牽一發可動全身”,其量少而精,問域寬闊,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大,使學生需要綜合處理某些范圍內的全部信息才能解決。這就要求教師要盡量創設幾乎能統領整堂課的問題情境。在這個情境里,即便設有幾個問題,也應該彼此關聯,環環相扣,協調一致地為教學內容的整體服務。當然,教師在提問時不僅要注重提問的整體性,而且要使提問具有啟發性。問題的啟發性即所提問題要具體實在,不要讓學生覺得摸不著頭腦,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相聯系,使學生有信心和能力尋求到解決辦法。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注重整體性與啟發性相結合,提問既不能提得瑣碎,又不能大而不當。
二、情趣性與誘導性相依托
教師提問的情趣性是指所提問題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吸引學生以飽滿的熱情進行探索,并給予其創造的“靈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新穎的,前所未見的,沒有“老路”可走的,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是角度巧妙、迂回曲折、含而不露、側面、逆向和反向的問題。當然,教師在把問題提得趣味盎然的同時,還應注意提問不能單單注重趣味性,還要具備誘導性。問題具有誘導性,即所提問題要指向教學目的,包含主旨、重點、難點、關鍵點等,而這種“指向”并非直指,更不是牽引,而是“誘導”。
三、開放性與思辨性相呼應
教師提問的開放性就是在問題中給學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封鎖、限制等,給思維活動提供極為廣闊的空間,鼓勵學生不拘于文本內外,不死守單一答案,從多種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答案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為開放而開放,為發散而發散,否則易使學生在較低層次盤旋,掩蓋教學重點,迷失教學方向。對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強調思辨性與開放性相呼應,以提問引導學生對多種答案進行比較辨析,分出異同或優劣,對其中矛盾對立的觀點展開辯論,以“碰撞”求得認同或標新立異。以此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引向更高的層次,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某些規律性的東西,獲得方法論的啟迪。
四、挑戰性與層次性相聯系
教師提問的挑戰性就是所提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要恰好處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才能解決。形象地說,就是不讓學生站著或踮起腳尖摘桃子,而要學生跳起來或跳到最高點摘桃子。這是對學生思考力的挑戰。挑戰性的提問也包括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書本和權威觀點,突破定勢思維而得到的發現性、創造性的問題。同時,教師還應考慮到所提問題的層次性,即提問要從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出發,不能提得太難,使學生因無能為力而退避三舍。
五、鼓勵回答和引導提問相配合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提問的主體,壟斷了提問的權利和機會,學生則是被動回答的受到牽制的客體,而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享有比教師還優先的提問自主權。自主探索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客觀要求,學會提問是學會探索的第一步,正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處煹奶釂柌荒芟褚酝菢樱皇翘岢鰡l學生回答的問題,在參與研究型課堂的提問中,教師要以提問從旁激發,誘導和點撥學生實現從敢問到會問的轉變。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作為課堂討論的主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篩選。
掌握了提問的要領,可以幫助教師提出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文重難點的“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能開發學生思維潛能的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新穎巧妙的問題,提出教會學生發現的特殊問題。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