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摘 要:針對小學階段人文素養的提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人文素養;舉止;品質;文化
如今,學生普遍存在自私狹隘、缺乏愛心、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差等問題。究其原因,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養的低下的現狀,都在呼喚一種有情有愛的教育,一種能喚起人的內心的自省,能讓人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人文教育。
那么,作為基礎教育起始階段的小學教育,該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落實人文教育?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人文教育應該姓“小”——小事做起,培養習慣;小處著手,塑造品質;立足課程,傳承文化。
一、舉止文明習慣的培養
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素養的具體表現。它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包括站立、行走、就座、手勢和表情等。
文明的舉止應該包括良好的集會集隊習慣,如,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集合做到“快、靜、齊”;觀看比賽文明喝彩等。還包括良好的說話、傾聽的習慣,如:主動問好,自覺使用文明用語,及時致謝,不起哄、不嘲笑、不喧嘩吵鬧等。當然還包括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如,衣著整潔,儀表端莊,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丟垃
圾等。
這些習慣的養成既需要規則的約束,更需要平日的培養。因此,首先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告知學生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在建立規則的基礎上,留心學生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通過班隊課、國旗下講話等方式加以強化和培養。比如,告訴學生傾聽時眼睛要平視對方,并根據所聽內容作出相應的回應:聽懂了,點點頭;會心處,來個微笑;有疑問,皺個眉毛也無妨……總之,驚訝處還它個驚訝,欣喜時還它個欣喜,切不可東張西望,也不宜面無表情。
只要孩子從小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自然就不會再出現外國指示牌上特意用中文寫明——不可隨地丟紙屑這樣的尷尬;也不會再出現一場集會之后滿地垃圾的情形,那時的我們應該也就不用再以羨慕的口吻描述別國車站上那人手一本書、安靜有序的情景了……
二、小處著手,塑造品質
1.善良
盧梭有句名言:“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在筆者看來,一個善良者,能理解和體貼父母撫育的辛勞,對自己期望的心情,他會由此產生感恩之情和報恩之行。那么該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善良品質的培養呢?
對學生進行善良品質的培養靠空洞的說教是萬萬行不通的,應該注重環境的熏陶、情理的引導、情感的體驗,還有真誠的賞識。只有在健康向上的環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對學生來說就會變得熟悉、自然、得體;只有讓學生在意識上認同它,在方法上引導它,才能使學生懂得如何才能變得善良;學生是一朵花,需要賞識的滋潤才能茁壯成長,只有在一次次的肯定和賞識中,才能引起學生善的熱情。
2.誠信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勸誡我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道德的基石,是立人的根本。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呢?我想作為教育者,必須以身作則,擔負起誠信教育的責任,并通過開展一系列誠信教育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誠信教育重點在知行統一,關鍵在踐行,教育者不必刻意要求學生做到什么,而應該清楚學生在誠信品質形成中需要什么。誠信教育應該摒棄過去常用的單純說教方式,而應該結合日常生活并適當創設活動情景進行教育,堅持以活動提高認知,以活動激發情感,在活動中提升誠信品質。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七彩的光輝,舉手投足中顯示一個人道德素養的高下優劣。對小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應見微知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不說謊、不作弊、不抄襲作業等最基本的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要求做起,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三、立足課程,傳承文化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提倡“三維”目標,提倡讓學生在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的基礎上,獲得情感的熏陶,態度的端正,價值觀的啟蒙與確立。課程中的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里面了,因此應該重視基礎課程中第三維目標的確立與實施,在完成“工具性”目標的同時,達成“人文性”目標。語文課要重視祖國文化的傳承,藝術課要重視藝術素養的提高,思想品德課要重視道德修養的培養,科學課要重視創新精神與批判精神的培植,綜合實踐活動(特別是鄉土部分)課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承襲。泉州是個傳統文化深厚的地方,源遠流長的閩南語文化,獨特精美的皇宮起建筑風格,石雕、錫雕、紙織畫精美絕倫,木偶戲、梨園戲典雅風流,清源山、九日山、洛陽橋何處不生情?粽子、蠔煎、面線糊哪樣不叫人懷想?在學生心中種下這些獨特的家鄉符號,就是在學生心中植下一棵根深葉茂的文化常青樹。
中華文化是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作為一名教育者,認真地將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自己的教學中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義務和使命。我們應當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在教學理念上逐步融入對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通過教學,力爭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在審美中陶冶、在體驗中感悟,努力讓傳統文化滲透課堂成為一種教學習慣。
總之,只有讓我們的小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優良的品質,替他們留住文化的根,十年、二十年后,當他忘掉所學的一切后,剩下的這些習慣、品質、文化素養才能在他們的人生當中起作用,讓他們不斷完善自我,成為一個能在天生有限的條件上增加些什么的偉大的人。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詩山中心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