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昌
摘 要:目前,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這是一種以學生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手段,探索這一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教學法;應用
為實踐新課程標準,實現有效教學,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筆者多年探索這一教學方法,現在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問題教學法”。
一、什么是“問題教學法”
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與合作的精神,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實現。
二、實施“問題教學法”的步驟
1.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問題教學法”的首要環節。培養問題意識,尤其是學生的自主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學生研究、創新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傳授—學生接受”過程為以問題為中心的搜尋、發現、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讓學生自由提問,無論是在課外,還是課內,不管是個人思考,還是小組合作。發現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2.討論問題
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問題討論是“問題教學法”的核心,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行問題討論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編制出適合學生討論的材料、引導學生討論若干問題。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方式展開討論,可以小組合作討論,也可以全班一起交流。也就是說,討論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盡快得到所研究問題的結論,而是要充分展現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去發現、培育并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問題教學法”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好的問題情景的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良好的問題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好語言、設備、環境等各種手段,創設符合需要的問題情景。對于教師來說,特別要利用好語言手段,即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教師都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回應,必須用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或表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以培養或鞏固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三、實施“問題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過程教學
過程教學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和學習方法,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記憶。過程教學,尤其是對規律的教學更為重要,通過對規律的過程教學能使學生理解研究規律的科學方法,并逐步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2.課堂中允許有“喧嘩”
教師允許學生在課堂里大聲地討論、交流以及從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各種活動——只要它們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當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當前的需要或興趣時,教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乃至教學計劃,并鼓勵學生發言并尊重他們的看法。
3.提問要注意廣泛性
學生最反感教師總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言,它既造成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又影響了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民主,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解決問題要徹底
“問題教學法”最終的落腳點是對問題的解決。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往往回答問題不全面、不深刻、不準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或由教師補充完整,或由其他學生補充完整,或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組織作答,不管是哪種形式,務求問題的徹底解決。教師備課時,不但要設計好問題,而且要充分地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預先準備好各種對策和教法,這樣才會達到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文武壩中心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