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能
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教師綜合靈活運用各種手段,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師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知識是思維活動的果實,又是思維活動的工具。學生學習知識和鍛煉思維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一、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數學教學相融合
對于小學數學學習來說,數學知識的積累與思維能力的養成是密不可分的。學生不斷的運用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比如比較、分析、推理、判斷等,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同樣數學知識也為學生的活躍思維提供了平臺與內容。數學知識和教師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懂得充分地利用這個資源,然后根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和培養,這樣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數學涵養也突飛猛進。
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也是人類一種高級的思想思維方式。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也伴隨著豐富的思維活動。小學數學的內容雖然十分簡單,但是也需要學生去判斷推理。心理學家皮亞杰說:“一切的真理,都要由學生在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引發新的問題思考,調用學生自身的知識內涵,舉一反三,學會新的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總之,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二、牢記教材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沒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就不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所以,學生對數學中的基本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都必須要牢牢掌握。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課本要結合實際問題,讓學生多做練習,使學生體會和理解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這樣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會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方法。學生腦中的數學思維能力發達了,快速的數學直覺思維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產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前幾分鐘都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學習氣氛與學習效率。小學生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死板地講授課本,小孩子肯定不會喜歡,所以,教師要掌握好課堂尺寸。根據課本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最好用生動的語言,讓學生對即將開始的這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地去學習數學知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善于設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使學生產生對疑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或感興趣的事例出題,讓學生產生興趣,使學生變知之為樂知。教師也可以舉行速算比賽,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答題。然后頒發對應的獎勵,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
三、扎實做習題,培養思維邏輯性
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有利時期。教師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既符合數學的科目特點,還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需要依賴于直觀材料,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同時要使學生具有準確豐富的知識,就必須給予學生合乎邏輯語言的指引。最后學生的大腦借助于語言,對感知的事物進行正確的判斷,抽象感悟出本質特征。
每位數學教師都肩負著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任務,這就要求教師應從一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鍛煉和培養。例如,小學生都要學習的乘法口訣。在計算數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正確的基礎上,練習背誦的速度。要抓好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每天用一定的時間去訓練學生的記憶速度。教師也可以說出乘法口訣的前半句,讓學生的思維都處于積極回應的狀態。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應當時刻注重知識與學生的思維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靈活的解題思路。在學生做練習題的時候,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會做,還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計算過程和解題思路,然后教師再對學生所講述的思維過程給予肯定或者糾正,這樣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但是由于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不足夠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所以,教師可采取指名發言、互相討論等方式。教師應當有意識、有重點地幫助輔導成績差的學生,鼓勵學困生積極發言,幫助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的數學成績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總之,小學數學不僅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怎么去學習、理解、計算數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這是提高學生全面素養的需要。
(作者單位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鴨池鎮頭步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