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摘 要:本應是最有魅力的語文課,長期以來卻不受學生歡迎。如何解決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難題?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興趣;策略
高中生對于語文學習興趣大多不濃,這門功課仿佛若有若
無,可學可不學,反正學不學都能考那么多分,語文成了調節課、休息課。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真理。沒有興趣自然就不會投入時間與精力,不“投入”當然不會有“產出”。
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的學生,一般都不愛看書,無論課內課外,所以積累太少、知識面窄、基礎薄弱;而他們的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鞏固良好習慣時,也缺乏系統的、有計劃的科學有效的手段,因此沒有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學習效果當然就不盡如人意。
由此看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激發興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語言文字在表達思想的同時,更多的是對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比如,詩詞教學,或者用一些意象營造一定的意境,或者通過寫景來抒情。詩詞本身的畫面感極強,但有些學生的聯想力不夠豐富,對詩詞的理解就有難度。在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夠根據詩詞內容做配套的課件,通過插入與詩詞相關的圖片或背景音樂,學生就會通過直接的感官刺激感受到詩詞的畫面美,從而使詩詞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聯想力與感悟力。
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教師示范朗讀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就可以配上大海洶涌澎湃大浪翻滾的視頻,學生就可以直觀感受到豪邁奔放的千古奇景。學習興趣馬上就被調動起來,心甘情愿地跟著教師走近蘇軾去理解
詩詞。
二、吸引學生——運用富有文采的語言
語文教師就是研究語言的,而語言又是重要的交際工具,那么語文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就是一種很好的人際交往。有的教師的語文課繪聲繪色、文采飛揚,很受學生歡迎,他們愿聽、樂聽,興趣高漲。有的教師課前精心設計,課上苦口婆心,但是學生并不買賬,因為教師的語言生硬、枯燥無味。
常言道: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我認為既然是好藥,可以治病,但為什么不裹上糖衣讓患者更容易接受?教師富有文采的語言就是苦藥外邊的那層糖衣,或者更高明的教師,將整個課堂教學都打造成文化的盛宴,無需包裝無需引誘,學生在情不自禁中,已經被美味所征服。
三、改變方式——運用自主式研學模式
在學生、教師、教材三要素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的容器,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材的求索者,是學習活動的真正主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設法加強學生自主活動的力度。筆者在這一點上深有感觸,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動力,沒有學生自身發動機的動力,教師這個外力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因此,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傳統學習模式,踐行新課改的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而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放手讓學生去研讀課文。
比如,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對于林沖的故事,大多數學生還是比較熟悉的,與課文節選部分有關的前情后事,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講述,必要時教師再去做補充。對于林沖性格的由“忍”到“狠”的轉變,教師只要拋出問題,自然會引發學生的熱烈討論。討論之后,讓學生動手將故事情節按序排開,再結合林沖性格轉變的過程,畫出林沖性格轉變過程的曲線圖。至此,林沖這一人物形象的解讀也就得出了結論。
執教本課時,全班學生在教師看似無意的指揮下,興高采烈地交談、爭辯,并樂此不疲地勾畫圈點教材相關內容,以便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林沖性格變化曲線圖的完成過程中,不少學生做了幾次修改。其實,在這些互動交流活動中,學生早已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而且愛上了語文課。
四、擴展興趣——組織課外學習活動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組織利用好課外活動,可以進一步擴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幫學生組織的語文課外活動一般有兩種:
1.課外閱讀
結合教材內容,給學生推薦相關課外書籍。比如,學了教材中沈從文的《邊城》節選部分,可以讓學生去圖書室借閱《邊城》;還有很多報紙雜志,如《意林》《青年博覽》等也可以推薦給學生。另外,要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給予指導,并要求做好摘抄或旁批,每周檢查一次以督促學生讀有所獲。
2.課外寫作
指導寫日記、周記、隨筆,內容不限,題材靈活,字數不定,目的是培養興趣,并逐漸養成習慣。我還鼓勵學生辦黑板報、手抄
報等。
當然,語文課外活動方式很多,無論哪一種,語文教師都要從本班學生的學情出發,巧妙策劃,先讓學生“愛”上語文,才會愛“上”語文!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