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書育人就是一首詩,自有它的高尚和儒雅;教書育人就是一幅畫,自有它的神韻和灑脫。
關鍵詞:師生關系;教師;平等
我叫胡能剛,男,漢族。隨著我省援疆政策的落實,2009年8月,第一批在職援疆教師到達新疆博樂,我也位列其中。新鮮感和責任心同時在心里存在,對于新疆的一切我感到好奇,要去探索;同時心里也埋下了要為新疆的孩子多做點實事的種子。
初來西陲邊疆,這里的美麗風景就陶醉了我們的心。戈壁風光,天山雪景,賽里木湖的波浪,阿爾夏提草原的牛羊以及阿拉山口的大風,都以它們絕美的姿態顯示著西部這塊土地的神奇和魅力。美酒佳肴,歌舞音樂,熱情的笑臉,直爽的性格,也讓我們這些內地人感受到了新疆各民族的豪爽和好客。我們的心就這樣被欣喜和快樂包圍著。博爾塔拉以它博大的胸懷溫暖了我們這些遠方的來客,友誼的使者。
正如以前聽到的:教書育人就是一首詩,自有它的高尚和儒雅;教書育人就是一幅畫,自有它的神韻和灑脫。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每天都在做平凡但偉大的教育工作,我很欣慰。在“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的今天,我也意識到教育已經在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潮流。為了適應這一要求,我認為: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必然要進行角色的轉換,切實地更新自己的觀念,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自覺學習,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學相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使學生全面發展。老師眼里只有學生,老師也應該為學生的發展而做以下轉變:
一、學理論,武裝自己
切實地更新改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幾年來,我一直在反復學習領會關于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教育基本理論的書籍,并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結合我班學生的特點,我提出了“以情感動、師生互動、小組共動、全面帶動”的想法。全方位地發動學生,帶動學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我也注重學生學科的結合和不同方法的使用,既使學生能學習知識和方法,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重視學生的知識和方法的獲得,也重視學生的學習精神和態度的形成。我在教學上也轉變了一些方法。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干,不要求整齊劃一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按照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推理、想象,自己想出來或爭論出來的結果會理解得更透徹、記憶更深刻。通過實踐,我也感覺到他們有明顯的進步。這也正如有的老師所言,學生從同學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老師、教科書上學到的多。老師加以引導、梳理,這些方法說小了,是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說大了,是使學生形成了一種學習的需要和意識。使學生學業的完成伴隨著情感的成熟,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素養。
二、學業務,夯實基礎,自覺學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誡我們:“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和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而老師平時的言行更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初為人師,虎勁十足,但每節課下來,總是力不從心,看來光憑“愛教書”的熱情是不夠的,打鐵還得本事硬。于是,我擬定了自學計劃,開始摸索自學途徑。我利用課余時間自覺學習,將學校發的關于教師成長的書和其他與教學有關的書認真地學習并總結,明確本職工作的使命感。盡快接受新理論、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使之用于課堂,使課堂更加充實、生動、多彩,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
三、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體現教學相長
我認為學生不是打罵出來的,不是以大欺小教出來的。老師授學生以武力,學生必然會回報社會以武力。所以,老師不僅僅要做學生學習上的導游,更要做伴游。要讓學生有尊嚴,敢于在和老師講話時昂首挺胸,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暢所欲言,老師才能理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才能對癥下藥,真正起到引導的作用。我們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四、愛學生,愿作春泥更護花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師德的核心,也是教好學生的基礎和前提。作為班主任,我不僅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更重要的是愛護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在班務工作中,我提倡情感教育,堅持以愛育愛。讓學生在和諧的班集體里健康快樂地成長。我認為:在教學中愛學生!老師的愛是一種信任,一種尊重,一種鞭策!老師的這種愛,可以激勵學生努力探索創新。
總之,一個受學生尊重的老師,應該是不斷接受新知識的帶頭人,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不僅是學生的良師,更是學生的益友;不僅是輸送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學家;不僅能夠了解各種社會信息,更是信息知識的應用者,主宰者。我會在今后的教師路上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憶往昔,每遇逆境,總能得到關心和鼓勵;看今朝,祖國教育前途一片光明!我相信,只要我抱著“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么我一定會邁著扎實、堅定的步伐走近學生,定會做一名與時俱進的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第六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2]金含芬.國外中小學教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3]張華.經驗課程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6-13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