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英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對幼兒具有全面發展教育的功能。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幼兒喜歡角色游戲,因為在角色游戲中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滿足。然而,許多教師在組織角色游戲時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包辦代替,幼兒被動游戲;二是放任自流,不注意引導,使游戲活動的教育作用難以發揮。怎樣有效地指導角色游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應提供適宜的材料,使幼兒“想”玩;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會”玩;適時介入游戲,使幼兒“敢”玩;創設寬松交流氛圍,使幼兒“樂”玩……使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從而促進每個幼兒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關鍵詞:角色游戲;教師;幼兒;組織;指導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幼兒非常喜歡。因為在角色游戲中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滿足,既學到知識又帶來快樂。然而,許多教師在組織角色游戲時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包辦代替,幼兒被動游戲;二是放任自流,不注意引導,使游戲活動的教育作用難以發揮。在推進素質教育,提倡創新精神的幼兒教育改革中,怎樣有效地指導角色游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必須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玩”起來,讓幼兒想玩、敢玩、會玩、樂玩,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供適宜的材料,使幼兒“想”玩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主要是通過對游戲材料的操作、擺弄,來實現整個游戲過程的。有了適宜的材料,幼兒自然就會想玩。因此,材料是開展角色游戲的物質基礎。怎樣投放材料、投放什么材料,對游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提供的游戲材料應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各年齡段的幼兒由于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等不同,盲目地為幼兒提供游戲材料,不僅會造成幼兒無從下手,起不到促進作用,還妨礙幼兒的交流,阻礙幼兒游戲的發展。一般來說,小班幼兒認知水平有限,知識經驗不足,為幼兒提供的材料不僅應是幼兒生活經驗所熟悉的還應以平行游戲為主。如,小班幼兒最熟悉、最常見的就是媽媽炒菜、做飯、喂寶寶。因此,剛開始玩角色游戲時,為小班幼兒提供的材料應是能讓幼兒進行炒菜、做飯、喂寶寶的鍋碗瓢盆、小奶瓶等,而且由于此時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好模仿,因此,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數量應足夠大多數幼兒操作,以避免幼兒爭搶。而中、大班的幼兒生活經驗日趨豐富,知識經驗不斷增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迅速發展,為中班幼兒提供的材料應是幼兒通過了解就能理解和接受的、有生活經驗基礎的游戲。如,提供各種廢舊花籃、塑料假花等,可開花店的材料;提供各種理發工具、收集各種頭上飾品等,可開理發店的材料。為大班的幼兒提供的材料最好是有新鮮感的材料。如,提供各種手機廣告紙、各種奇形怪狀的盒子等,能開展手機店游戲的材料;提供扮演宇航員,進行火箭升天游戲的材料;提供季節變化與節日的材料。如,端午節適合包粽子的游戲材料等。
2.提供的材料應是可操作性的材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玩具向電子化、電動化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功能單一、操作性差的問題。許多教師常花許多時間制作出精美、逼真的玩具。然而,由于功能單一,幼兒拿到這樣的玩具,往往興趣短暫,不能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更難以促進幼兒進一步交流。而提供操作性強的材料卻大不相同。如,提供條狀泡沫材料讓幼兒玩炸薯條,提供各色皺紋紙和吸管,讓幼兒玩插花、賣花;提供橡皮泥,讓幼兒搓搓、捏捏,做成好吃的飯菜等,像這樣操作性強的材料能誘發幼兒主動去玩、去交流。
3.為幼兒提供輔助性的材料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最好的玩具是那些他們能夠隨意地用各種方式加以變更的玩具。”隨著幼兒知識經驗的積累、想象力的發展,到了中、大班,要盡量為幼兒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材料。它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思考能力、想象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交流。如,在百寶箱中提供一些小炮彈積塑,在“娃娃家”游戲中,扮演老爺爺的用它拼搭成拐杖,扮演爸爸的把它變身為門前的路燈,扮演警察的用它拼搭成警棍。再如,一個長方形紙盒,娃娃家的爸爸用它當上班的手提箱,醫院的醫生用它當急救箱,銀行的工作人員用它當存錢箱,超市營業員把它打開立起來變成了一臺電腦收銀機……
此外,為幼兒提供材料還應注意新舊材料應保持一定的比例。一次活動中出現太多新材料,會讓幼兒無所適從、浮躁不安。相反,全是舊材料又沒有新鮮感,不能促進幼兒保持積極的興趣。為幼兒提供材料,應以滾雪球的方式逐一增加或間隔性的重復。
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會”玩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按照他們的理解扮演角色。如果幼兒不具備擔任某種角色的經驗,那么游戲將會變得枯燥無味,以至不能持續。應當有意識地讓幼兒多接觸生活、多觀察生活,使幼兒有更豐富的生活經驗,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才“會”玩。
1.帶幼兒參觀,幫助幼兒獲得生活經驗
如,在玩逛花店的游戲時,光顧花店的客人很少,這不僅僅是因為花店員工插出的花兒不很美,還因為幼兒缺乏生活經驗,不知道買花的用途在哪。于是,我聯系了花店的老板,帶孩子們參觀花店,增加生活經驗。讓幼兒欣賞、了解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的插花藝術,幼兒知道花可以將家里、學校等地方裝扮得美麗、漂亮,可以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祝賀好朋友生日、店鋪開張、慶祝節日等都可以送花。幼兒不僅知道了什么時候買花、送花,還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往、交流。
2.讓幼兒體驗,幫助幼兒提升生活經驗
在玩理發店游戲時,起初,孩子們只是一味地拿著剪刀“咔嚓、咔嚓”地幫顧客剪頭發。為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我聯系了幼兒園周邊的理發店,在征得家長的同意后,請理發店的師傅為幼兒洗頭、剪發,讓幼兒親身體驗理發店洗發、剪發的全過程。幼兒不僅學會了理發、洗發的“精湛技術”,還知道怎樣為顧客創設舒適的環境。
三、采用靈活的方式介入,使幼兒“敢”玩
在角色游戲中,常常會看到有的幼兒生性活潑開朗,能很快進入角色、玩得很開心。而有的孩子生性膽怯,想玩卻不敢玩。有時游戲中由于精彩不斷,游戲玩得熱熱鬧鬧,而有時則會出現停滯不前、幼兒無從下手、游戲無法繼續的。因此,需要教師認真觀察幼兒,隨時了解游戲進展,靈活、適時地介入游戲,幫助幼兒掃除障礙,使幼兒敢玩、會玩、大膽地玩。
介入游戲的方式多種多樣,作為教師應做到既不打斷幼兒游戲,又使幼兒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1.平行介入
教師和幼兒一同參與游戲,教師不直接對幼兒加以指導,而是通過扮演角色,鼓勵幼兒參加游戲。如,有的幼兒膽小、性格孤僻,不敢參加游戲,總是自己拿著玩具玩,時而擺弄一下玩具,時而東張西望看別人,如果生硬地領他去參與游戲,只會讓他更加膽怯畏懼。這時,老師如果能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當顧客,去“商店”買東西;一起當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等,幼兒會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戲。
2.合作介入
教師接受幼兒的邀請或主動地參與某一主題的游戲,通過擔任某一角色和幼兒進行合作,幫助幼兒順利完成游戲任務。這種介入方法一般在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水平需進一步提高時使用。如,超市游戲進行到了一個階段,幼兒的熱情開始減弱,到超市購物的人越來越少。我在“經理”的同意下,帶起帽子當一名超市工作人員。上班不一會兒,我就自言自語地接“娃娃家”打來的電話:“哦,你們要送貨上門是嗎?”一句話提醒了其他工作人員,他們紛紛給娃娃家、花店等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送貨上門。超市游戲又熱熱鬧鬧地玩了起來。
3.指導性介入
教師參與游戲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游戲中的指導應著力于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重組這些經驗,并使他們充分地表現出來。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之間發生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幫助幼兒提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一次銀行游戲時,人很多,秩序很亂,“顧客”們意見很大。“保安”為了維持秩序又氣又急。于是,我走過去輕聲提醒他們:上次我們一起去參觀銀行時,你們看到銀行顧客那么有秩序的排隊是什么原因呀?一句話提醒了他們,他們忙去百寶箱里找來材料,在地上粘了一條一米線。可是,排在一米線后的顧客們還是擁擠,怎么辦呢?幼兒又模仿銀行,讓顧客“取號”。看著有序的隊伍,幼兒高興極了。我豎起大拇指表揚,同時提醒道:“現在銀行的秩序很好,但是顧客站著等好辛苦啊!”幼兒搬來椅子,也像銀行那樣有秩序地排成幾排讓顧客們坐下來邊休息邊等。
四、創設寬松的氛圍交流,使幼兒“樂”玩
一個好游戲,一般要有良好的開端、有趣的過程、愉快的結束和再玩游戲的愿望。因此,教師要掌握時機,創設寬松的氛圍,在幼兒游戲興致尚未低落時,根據游戲的內容和情節,運用多種方式組織幼兒分享交流、評價游戲,使幼兒感受到游戲的快樂,保持繼續游戲的積極性。
1.分享法
在幼兒做游戲時,教師要善于觀察、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在分享交流時讓幼兒介紹給大家。如,葉××、姜××看到“菜市場”里的蔬菜、水果沒人來買,到百寶箱里找到舊花籃,把蔬菜水果裝在籃子里送到各個“娃娃家”里,不一會兒就賣光了,生意還特別興隆呢!在游戲結束時,請幼兒為大家介紹自己的做法。
2.欣賞、參觀法
在游戲結束時組織全體幼兒對某個游戲的開展進行欣賞,或對某個游戲環境進行參觀,讓幼兒在參觀與討論發現問題,得到啟發。如,“娃娃家”的小朋友從菜市場、超市等買回的東西提回家后,擺在桌上、地上,到處都是食物、貨物,“娃娃家”總是又臟又亂。君霈小朋友卻將買來的水果蔬菜用盤子裝好擺在桌上,桌上有紅的、綠的等非常好看,他還將買回來的東西放在櫥子里,他的“家”整齊、干凈又美麗。于是,在游戲結束時,我請全班小朋友參觀了君霈小朋友的“家”,通過觀察,引導幼兒說出他的“家”整齊的秘密。
總之,為了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更好地扮演角色,大膽模仿、大膽想象、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教師要有意識地采取各種措施,讓幼兒在游戲中想玩、會玩、敢玩、樂玩,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幼兒學會待人處事、學會與人交往、學會解決問題,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從而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