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賓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學
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勵學生在閱
讀中的個性化思維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新課程;觀念;自主;合作;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132-01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在分享彼此之間的思維、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之問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新課標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觀念上的誤區,追求形式,忽視文本。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講求實效,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尋求一種既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就成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
一、新課程下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語文教學大綱對語文閱讀的界定是:“閱讀是人們從書面語言中提取信息的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活動。”課程標準對閱讀的理解是:“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兩者的比較中不難看出,新語文課程標準閱讀目標的新理念突出表現在“對話”上。“對話”這一理念,是以交流為基礎的。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就是在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交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文章、領悟文章作者感情的能力。其二,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的個性化思維方式。每個學生因為受諸如生活經驗、個性氣質等因素差異的影響,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也差異很大,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個話題的理解常常是千差萬別,因此在對閱讀教學進行評價時,以“標準答案”判分,強求結論統一的做法實在是不可取。其,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空間,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積極性。
2、遵循學習規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三者之間的交流,而作為主體的學生,由于年齡的差異,其生理、心理、語言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表現為明顯的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既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遵循語文閱讀教學的規律,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實施有效地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閱讀教學遵循的原則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特別是在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時,學生的思維就難以控制在一個基準上,可能會導致“課堂非常熱鬧,效果卻不理想”的尷尬境地。因此,老師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緊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則。
凡是被選人新課標下蘇教版教材中的課文,都是一些經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確。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抒發感情,一定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精挑細選,并且結構嚴密。對文內的語言進行了修辭煉句,對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作出了獨具匠心的安排,而這些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務的。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師生都應從作者的心理出發,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終體驗作者的情感。例如:蕭乾的《棗核》,此文以“棗核”為線索,采用以小見大、以物傳情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美籍華人要幾顆故鄉的棗核試種,以寄托思鄉之情的故事,反映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而同時被安排在課本第二單元都德的文章《最后一課》,通過最后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后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同樣是兩篇抒發愛國情懷的文章,寫作于法與語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2、遵循“聯系上下文”和“首尾呼應”的通用原則。
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文章中的過渡性語句與段落,要聯系上下文進行比較分析,以便把握該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課本第三單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親的“背影”,而每次的環境都不一樣,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現是在文章的開頭,開門見山式點題“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車站送別父親的場景中,作者用細膩的筆法對父親的“背影”進行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父親步伐蹣跚地爬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一幕深刻表達了父親對兒子那種深厚無私的愛;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第j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離別之時,催人淚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閱讀父親的來信,在盈盈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此處與文章開頭呼應,緊扣主題,升華了作感情。
3、遵循“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原則。
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要時刻引導學生關注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度,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們在素質教育階段,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閱讀教學的實踐中,以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出發點,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而這種“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只有使學生將文章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才會產生真正的思想共鳴,才會得到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黃陜南.論高中語文教學預習活動的組織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3).
[2] 朱 艷.淺談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有效預習[J].考試周刊,201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