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
摘 要 學術腐敗和新讀書無用論是當前教育文化的巨大風險,一旦蔓延開來,將導致整個教育事業的風險。本文針對我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教育文化風險,進而探討如何理性認識教育文化風險,以便科學規避。
關鍵詞 教育文化 文化風險 規避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Thinking on Our Education Culture Risk and Avoid Strategies in the New Era
TIAN Juan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034)
Abstract Academic corruption and the new theory of useless reading is a huge risk of current educational culture, once spread, will lead to the risk of the entire educational career.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ome bad tendencies that exist in our education, analyzed its possible educational culture risk, and then explore how to rational understand cultural risk education, in order to circumvent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education culture; culture risk; avoid
1 教育文化風險的幾種表現
1.1 反文化現象帶來的教育文化風險
文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積淀,我們的文化表現著我們的文明。傳承與發展文化是教育最為重要的使命,基于此,對文化保持應有的尊重,是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教育風氣的重要內容。在近年來的大學擴招以后,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但同時,一些反文化現象在文化泡沫的催動下開始膨漲,對我們的教育文化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這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突出的就是新時期“讀書無用論”,造成了不少學生的流失。大學擴招以后,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全社會的難題,畢業生起點低、薪酬低,與大學四年的時間、金錢成本投入不成正比。同時社會部分群體雖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卻因為對資源的占有、與權力的勾結而獲得成功,也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這也致使不少人對讀書的現實功效產生了懷疑,最終成為“讀書無用論”文化的支持者。
1.2 學術腐敗現象帶來的教科文化風險
從文化主體角度來看,維護學術尊嚴是教育得以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對學術尊嚴的維護,是一種文化信念,一旦出現學術腐敗,顯然不是傷害一部分人,而是對整個文化領域、文化信念產生傷害,將使教育的文化高度進一步降低。目前,部分媒體曝光的學術腐敗現象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我國的教育歷史短,學術現代化不成熟,教育工作者的整體學術素養還不高,無法承擔起為社會培育文化信念的重任,難以真正維持教育的文化高度。特別是一些制度上的不嚴謹不科學,給了學術界部分人員進行腐敗的動力與空間。如,科研成果作為教育工作者評職稱的前提條件,有些人就會在評職稱的前置條件上下功夫,進行利益爭奪。有些人則趁著大學擴招,教師缺乏嚴重的機會進入到教育隊伍中來,但事實上其自身并不具備應有的學術素養,為其日后的學術腐敗埋下了伏筆。
1.3 文化分歧帶來的教育文化風險
進入全球化時代,文化認同成為所有文化教育事業中不可忽略的問題。自世紀之初實行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進入大眾化時代,在取得量的變化的同時,質的變化卻不明顯,文化內涵建設相對不足,在應對洶涌的西方文化上表現出力有不逮的情況。以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高校教師為例,他們對當前的高校校園文化的認同度就非常低。一是當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行政力量高于學術力量,高校教師在很多問題上要么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利,要么不愿意發表意見,將自己當成教育的打工者而不是主人翁,長此以往,管理者與教師隊伍的分歧在所難免。二是一些局部領域文化的不認同現象也比較突出。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占據主流的同鄉文化、鄉黨文化,在現在的高校最不被提倡甚至是禁止的,而這些實質上是可以成為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對高等教育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的補充。三是管理者對文化差異的抑制,人為造成文化分歧。無論是團委還是黨委,對文化群體差異的尊重都遠遠不夠。越是強調文化認同,不尊重其本身存在的差異,就越可能產生實質上的分化分歧。存在我們教育中的這些文化分歧的現象,如果不加以解決,有可能帶來嚴重的教育文化風險。當今西方文化處于強勢地位,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在內部形成統一,那么又如何去與西方文化進行競爭?
1.4 文化方向不明晰帶來的教育文化風險
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功能,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精神內核,維護著我們民族的團結,傳遞著民族的優秀傳統,教育事業要以維系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為文化導向。但在近年來,這種文化方向卻不是非常明晰,存在一定的教育風險。一是文化民族性與獨立性不夠。近一百年的向西方學習,特別是近年來全球化的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國家也在有意識地影響著我們的意識形(下轉第24頁)(上接第16頁)態,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出現文化方向失控。二是傳統教育文化正面臨困境。傳統教育文化崇尚“博雅”,對人文知識的教育十分重視,但今天的大學,太多的功利心態,甚至出現了學生賺錢能力作為教育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極不正常。長此以往,大學的人文精神將出現大倒退,這顯然將使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愈發空虛。三是教育行政化現象嚴重。大學本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培育出有知識、有理想、有擔當的學生才是主流。但現在的高校,與一個小政府無異,行政級別決定了教師在學校的地位,而教師的本職工作卻得不到重視。通過行政權力占據學術權力、教學權力的情況十分普遍,甚至一些學校出現幾十個副教授爭一個副處長職位的現象,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官場文化過于強大,已經對教育文化產生了嚴重的制約和影響,對于教育文化的發展,可能會造成致命的傷害。endprint
2 新時期教育文化風險的規避策略
2.1 改善教育觀念
文化競爭是當今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甚至可以說是先導內容,在國與國之間戰爭很難打起來的情況下,經濟與文化的競爭成為主流,特別是通過文化競爭和文化侵略,從根本上解決一國的威脅,成為很多國家最喜歡使用的方式。我們應該確立以文化為導向的教育發展觀,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在吸取國外有益文化的同時,確立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教育文化中的主導地位,以保證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對中華文明有著高度認同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強文化凝聚力與競爭性的培養。要改變當前過于注重科技與文化知識的教育方式,通過人文教育,提高文化凝聚力。與此同時,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改變一百多年來向西方學習所帶來的文化不自信情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文明中汲取養料,逐步形成對外輸出的文化教育模式。
2.2 理性認識教育風險
教育風險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對教育風險的控制與規避,是教育事業的核心任務之一。對于教育風險的認識,一方面,要認識到其潛伏性。有時我們看到一種現象,雖然知道其傷害性,但往往會因為其是個別現象,或是力量還很小而忽視,沒有認識到其潛伏性,一旦蔓延開來將形成巨大傷害。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其典型性。窺一斑見全貌。有時一個現象、一種心態,可能會折射出我們教育風險的巨大隱患,必須加強對教育風險的研究與跟蹤,對于任何可能引起我們教育風險的事物,要及時做出應對,確保教育文化的健康發展。
2.3 逐步建立教育主體的獨立性
文化的發展歷史表明,越是獨立主體之間的相互競爭,其文化活力就越強,形成很好的文化生態。作為教育主體,應該推動高校成為一個文化的主體。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改變當前教育管理部門與院校之間的從屬關系,將院校推向文化市場,使其借助獨立的文化身份,與其它文化主體間形成良性競爭,進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品格,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與傳播中華文化的重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生產出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與外來文化進行競爭。
參考文獻
[1] 徐鶯.目標論視角下的我國教育質量風險:兼論我國教育質量風險與擴招之間的關系[J].現代教育管理,2009(5).
[2] 李亞娟.新“讀書無用論”現象的原因及對策[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9(7).
[3] 胡文彬.學術腐敗是民族的恥辱[J].民主與科學,2006(6).
[4] 丁琴海.論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