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鈺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加之受政策法規、市場、經營管理以及教學質量保障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民辦高校的發展存在著潛在的運行風險甚至危機。因此,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如何提高我國民辦高校的投資效益,增強其對運行風險的防控能力,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國政府、民辦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面前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運行風險;規避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185-02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在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隨著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適齡青少年呈逐漸減少趨勢,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項政策、法規、經濟、管理等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民辦高校也面臨著來自于政策法規、市場、經營管理、辦學質量等多方面的風險。
一、民辦高校運行風險類型及原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的管理運行過程中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同時由于人們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信息本身的滯后性、運行環境不確定性等原因決定了民辦高校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是存在風險的。因此,我們可以將民辦高校運行風險定義為民辦高校在管理運行過程中,因學校內外部環境中諸多因素的不完備性與不確定性,導致學校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失誤而使學校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這種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導致民辦高校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承受風險。[1]
(一)政策法規風險
民辦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法規的引導與支持。2002年全國人大正式通過了《民辦教育促進法》,這對規范民辦教育的行為、鼓勵社會辦學、促進教育公平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已經頒布了很久,許多條款仍然是操作性不強,甚至有些法律法規內容還存在相互矛盾的情況。[2]
在民辦高等教育取得合理回報的問題上,《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舉辦民辦高校是不能以營利為目的。然而,《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第五十一條又規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取得合理回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這顯然與《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相矛盾。基本法律對民辦教育取得合理回報問題的不明確規定,必然影響民辦教育的發展。
(二)市場競爭風險
目前,多數民辦高校辦學根基不深,辦學特色不鮮明,缺乏內在發展內涵。因此,民辦高校的發展更易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甚至有些民辦高校過分迎合市場需求,不考慮自身的發展特色、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一窩蜂地追隨社會熱點,盲目開辦熱門專業,缺乏人才培養的預見與科學規劃,導致專業設置雷同,市場競爭實力薄弱。這必然會造成人才培養的結構性浪費,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難,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三)經營管理風險
民辦高校因其是由私人或私法人注資舉辦的特點,在經濟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方式,導致其管理模式家族化,管理理念傳統落后,管理人員的素質也較為低下。這就導致了在管理運行過程中缺乏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決策上隨心所欲,管理混亂,在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上就很難有突破。[3]
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民辦院校的管理者常常把院校的管理等同于對企業的管理,視學校為營利機構,辦學動機功利性較強,辦學不僅是為了培養人才,更多的是把辦學行為視為一種投資行為,從而出現了教學投入不足、教學管理不夠嚴謹、教學計劃和大綱不齊全等一系列問題。[4]由此民辦高校違背了教育的運行發展規律,經營管理過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經營風險。
(四)教學質量風險
一所高校只有具有較高的辦學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報考生源。目前我國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存在著結構不合理、不穩定、質量低等問題。在結構方面,我國民辦院校師資隊伍存在著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少,離退休老教師和年輕教師多,中年骨干教師少等現象。[5]師資結構的不合理,導致教師質量不高,由此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很多民辦高校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教學質量差,勢必影響社會地位和聲譽,社會聲譽差,生源也會越來越差。生源變差導致以學費為主要經費的民辦院校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經營經費的不足導致教學資源的缺乏,包括教學設備,教師資源等,從而又導致了教學質量越來越差,教學質量又影響到學校的聲譽。[6]
此外,部分民辦高校教學管理松散,不重視教育教學質量,缺乏有效的教學質量監督評估機制,對教師、學生也沒有科學的管理制度,教學過程無章可循,教學行為隨意性很大。[7]加之,社會上對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評價又缺乏一套嚴格、科學、系統的評估標準,對其監督力度也不夠,由此民辦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防范和規避民辦高校運行風險的建議
(一)完善并積極落實相關政策法規,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三條規定:“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由此可見,政府在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責任不容放棄,對民辦高校的發展應給予大力政策及財力支持。在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方面,應加大完善及監管力度,將相關法律已經明文規定的事項落到實處,對《民辦教育促進法》尚未明確的問題進一步加以明確,確保民辦高校的發展能有法可依,力求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律環境。
(二)科學判斷人才市場需求,培養特色人才
在生源競爭和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系統地研究、分析環境,科學判斷人才市場的需求,準確定位。同時要立足自身的資源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力求培養特色人才,與同類學校實行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戰略,從而大幅度的提升辦學質量,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對民辦高校來說,針對人才市場的需求設置與專業調整,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這本身就是優勢。在專業設置上與調整上,較之公辦院校,民辦高校在此方面能比較靈活的進行設計。因此,民辦高校應充分發揮專業設置上的優勢,貼合市場需求,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適用的人才。
(三)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經營理念
作為教育市場的主體,民辦高校辦學者和管理者在辦學過程中必須辯證的把握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的關系。辦學理念必須植根于高等教育所承擔的任務和歷史使命,注重社會效益,關注教育長遠發展。[8]民辦高校在本質上不是私營企業而屬于高等教育機構,其發展的內容與目標應是非市場化的,而不顧教育發展規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教育行為,歪曲了教育的發展本質,違反了教育公益性和其特定的社會效益目標。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民辦高校管理者必須遵循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社會公益性發展規律,端正辦學思想,將辦學理念根植于社會效益,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校發展的首要前提,以學生為本。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辦學質量
對于民辦高校來說,能否擁有一支穩定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對辦學質量的提高有重要影響。因此,民辦高校應盡快改變主要依靠外聘教師的做法,加快建設以專職為主的教師隊伍。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引進高素質人才、特別是“雙師型”人才。[9]另一方面,要改善辦學條件,增加設備投入,為教學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還應積極維護民辦高校教師權益,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力求招得來優秀教師,也留得住優秀教師,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求得動力。
總之,民辦高校辦學者要樹立風險意識,敢于承擔風險。在民辦高校的發展過程中,國家應合理地引導,加大支持力度,并完善落實好相關的法律條款。民辦高校應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發展條件、發展優勢和特色,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需求,依據學生的需求,準確地選擇發展方向、工作重點和發展目標,力求穩步前進,達到可持續發展。
[ 注 釋 ]
[1] 周秀芳.我國民辦高校辦學風險成因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2] 沈云慈.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9(9):148-150.
[3] 盧義.困境與出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 潘懋元,姚加惠.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前瞻[J].中國高等教育,2008(8):5-6.
[5] 李釗.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79.
[6] 盧義.困境與出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路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7] 李釗.民辦高校辦學風險防范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8] 郭濱輝,張素君.論民辦高等教育辦學理念[J].科教文匯,2015(1):149.
[9] 馬德坤.影響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70.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