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內容的教育教學功能,從多種思路設計了多種教學活動,深層次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促進學生認識發展;中和反應;常見的酸和堿;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學內容為“義務教育教科書 人教版 下冊 第十單元 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在前面的學習中,了解酸和堿的性質和用途,同時也認識酸和堿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因。本課題的主要內容:中和反應的原理及其應用,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本教學設計對本課題教材內容順序重新調整:第一課時先完成“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內容的教學;第二課時也就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完成“酸與堿的中和反應及其應用”等內容的教學。本案例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證明鹽酸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過程中是否會發生反應;同時,借助手持技術獲取兩溶液混合過程中pH的變化,更深入認識中和反應原理;最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的應用。
一、教學目標
認識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鹽的組成,會書寫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
通過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變化圖及中和反應過程中pH變化的曲線圖,學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信息加工處理得出結論;通過探究酸堿之間發生中和反應,學會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變化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通過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題一:從生活走進化學
[設計說明]以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導入本課題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學習價值。“從生活走進化學”是化學科“生活教育”的認知思路,讓學生養成關注身邊的化學,讓學生養成應用化學知識去理解生活生產現象或問題。
教學活動主題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
[設計說明]通過一組學生實驗產生認知沖突,引入本環節的主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等過程,更深入理解酸堿混合時會發生反應,進一步達成探究“沒有現象的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最后,通過手持技術這一新型教學手段呈觀反應過程的曲線表征,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師生雙方在共同處理信息過程中,實現了信息的交換。這種促成課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評價、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學學科的認知方法,增強了認知的深度,提升了認知水平。
教學活動主題三:酸堿反應發生什么反應?
[設計說明]本環節經歷科學抽象的過程,學生認知過程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質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該類反應,抽象出中和反應的反應規律和鹽等概念。應用相關的動畫或示意圖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它們的含義。學生對這類反應的認識產生了理性的飛躍。
教學活動主題四:從化學走向社會
[設計說明]經過科學抽象所獲得的一般規律,應用于指導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同時,學生通過把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實際中,培養了學生遷移所學知識解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及時檢測中和反應知識等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
教學活動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小結本課題內容
[設計說明]梳理本課內容,讓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遷移拓展
查閱相關資料(有條件可以完成相關的家庭小實驗)后,回答以下問題:
(1)廚房清潔劑和廁所清潔劑混合時,會降低它們的功效。為什么?
(2)皮蛋味澀,請你設計一實驗檢驗它呈酸性還是堿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簡單的方法除去澀味?
三、案例點評
(1)創設有意義的認知背景,經歷認知的過程。教學“從生活走進化學” 開始,抽取有價值的問題,并深入進行探究,抽象出化學概念,最后由“化學走進社會”。體現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理念。學生經歷了認知的完整過程,明確認識的起點在哪里?終點在哪里?深入體會化學在保護環境、促進人體健康的應用價值。
(2)突破認知的難點,初步掌握一類的認知方法。本教學中的難點:部分酸和堿混合過程沒有明顯的現象變化,如何判斷這一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反應?發生什么反應?如何把“中和反應”應用于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問題?本案例圍繞這些認知的難點,讓學生深度參與探究的過程,并收集、處理實驗現象、曲線、微觀動畫過程、化學符號等多重表征信息,讓學生經歷深刻的認知過程,獲得探究一類物質變化問題的方法(沒有明顯現象的溶液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從理性的高度提升對中和反應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王鋒,孫宇昆,邱鷺珊. 例談手持技術在化學信息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 化學教與學,2011,(1)
[2] 黃英湖. 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綜合探究性學習實踐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endprint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內容的教育教學功能,從多種思路設計了多種教學活動,深層次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促進學生認識發展;中和反應;常見的酸和堿;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學內容為“義務教育教科書 人教版 下冊 第十單元 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在前面的學習中,了解酸和堿的性質和用途,同時也認識酸和堿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因。本課題的主要內容:中和反應的原理及其應用,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本教學設計對本課題教材內容順序重新調整:第一課時先完成“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內容的教學;第二課時也就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完成“酸與堿的中和反應及其應用”等內容的教學。本案例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證明鹽酸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過程中是否會發生反應;同時,借助手持技術獲取兩溶液混合過程中pH的變化,更深入認識中和反應原理;最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的應用。
一、教學目標
認識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鹽的組成,會書寫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
通過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變化圖及中和反應過程中pH變化的曲線圖,學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信息加工處理得出結論;通過探究酸堿之間發生中和反應,學會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變化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通過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題一:從生活走進化學
[設計說明]以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導入本課題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學習價值。“從生活走進化學”是化學科“生活教育”的認知思路,讓學生養成關注身邊的化學,讓學生養成應用化學知識去理解生活生產現象或問題。
教學活動主題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
[設計說明]通過一組學生實驗產生認知沖突,引入本環節的主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等過程,更深入理解酸堿混合時會發生反應,進一步達成探究“沒有現象的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最后,通過手持技術這一新型教學手段呈觀反應過程的曲線表征,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師生雙方在共同處理信息過程中,實現了信息的交換。這種促成課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評價、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學學科的認知方法,增強了認知的深度,提升了認知水平。
教學活動主題三:酸堿反應發生什么反應?
[設計說明]本環節經歷科學抽象的過程,學生認知過程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質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該類反應,抽象出中和反應的反應規律和鹽等概念。應用相關的動畫或示意圖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它們的含義。學生對這類反應的認識產生了理性的飛躍。
教學活動主題四:從化學走向社會
[設計說明]經過科學抽象所獲得的一般規律,應用于指導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同時,學生通過把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實際中,培養了學生遷移所學知識解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及時檢測中和反應知識等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
教學活動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小結本課題內容
[設計說明]梳理本課內容,讓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遷移拓展
查閱相關資料(有條件可以完成相關的家庭小實驗)后,回答以下問題:
(1)廚房清潔劑和廁所清潔劑混合時,會降低它們的功效。為什么?
(2)皮蛋味澀,請你設計一實驗檢驗它呈酸性還是堿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簡單的方法除去澀味?
三、案例點評
(1)創設有意義的認知背景,經歷認知的過程。教學“從生活走進化學” 開始,抽取有價值的問題,并深入進行探究,抽象出化學概念,最后由“化學走進社會”。體現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理念。學生經歷了認知的完整過程,明確認識的起點在哪里?終點在哪里?深入體會化學在保護環境、促進人體健康的應用價值。
(2)突破認知的難點,初步掌握一類的認知方法。本教學中的難點:部分酸和堿混合過程沒有明顯的現象變化,如何判斷這一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反應?發生什么反應?如何把“中和反應”應用于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問題?本案例圍繞這些認知的難點,讓學生深度參與探究的過程,并收集、處理實驗現象、曲線、微觀動畫過程、化學符號等多重表征信息,讓學生經歷深刻的認知過程,獲得探究一類物質變化問題的方法(沒有明顯現象的溶液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從理性的高度提升對中和反應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王鋒,孫宇昆,邱鷺珊. 例談手持技術在化學信息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 化學教與學,2011,(1)
[2] 黃英湖. 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綜合探究性學習實踐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endprint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教學內容的教育教學功能,從多種思路設計了多種教學活動,深層次地促進了學生的認知發展。
關鍵詞:促進學生認識發展;中和反應;常見的酸和堿;教學案例;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學內容為“義務教育教科書 人教版 下冊 第十單元 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在前面的學習中,了解酸和堿的性質和用途,同時也認識酸和堿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質的原因。本課題的主要內容:中和反應的原理及其應用,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本教學設計對本課題教材內容順序重新調整:第一課時先完成“溶液酸堿度含義及其測定”內容的教學;第二課時也就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完成“酸與堿的中和反應及其應用”等內容的教學。本案例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探究證明鹽酸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過程中是否會發生反應;同時,借助手持技術獲取兩溶液混合過程中pH的變化,更深入認識中和反應原理;最后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的應用。
一、教學目標
認識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鹽的組成,會書寫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
通過分析酸堿中和反應的微觀變化圖及中和反應過程中pH變化的曲線圖,學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信息加工處理得出結論;通過探究酸堿之間發生中和反應,學會證明沒有明顯現象的變化是否發生化學反應。通過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
二、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主題一:從生活走進化學
[設計說明]以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導入本課題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學習價值。“從生活走進化學”是化學科“生活教育”的認知思路,讓學生養成關注身邊的化學,讓學生養成應用化學知識去理解生活生產現象或問題。
教學活動主題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
[設計說明]通過一組學生實驗產生認知沖突,引入本環節的主題: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學生通過討論、設計、實驗等過程,更深入理解酸堿混合時會發生反應,進一步達成探究“沒有現象的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最后,通過手持技術這一新型教學手段呈觀反應過程的曲線表征,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師生雙方在共同處理信息過程中,實現了信息的交換。這種促成課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評價、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酸堿混合時是否會化學反應?”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學學科的認知方法,增強了認知的深度,提升了認知水平。
教學活動主題三:酸堿反應發生什么反應?
[設計說明]本環節經歷科學抽象的過程,學生認知過程發生了質的飛躍。從質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該類反應,抽象出中和反應的反應規律和鹽等概念。應用相關的動畫或示意圖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它們的含義。學生對這類反應的認識產生了理性的飛躍。
教學活動主題四:從化學走向社會
[設計說明]經過科學抽象所獲得的一般規律,應用于指導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同時,學生通過把這些理論知識應用實際中,培養了學生遷移所學知識解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及時檢測中和反應知識等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
教學活動五: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小結本課題內容
[設計說明]梳理本課內容,讓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遷移拓展
查閱相關資料(有條件可以完成相關的家庭小實驗)后,回答以下問題:
(1)廚房清潔劑和廁所清潔劑混合時,會降低它們的功效。為什么?
(2)皮蛋味澀,請你設計一實驗檢驗它呈酸性還是堿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簡單的方法除去澀味?
三、案例點評
(1)創設有意義的認知背景,經歷認知的過程。教學“從生活走進化學” 開始,抽取有價值的問題,并深入進行探究,抽象出化學概念,最后由“化學走進社會”。體現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理念。學生經歷了認知的完整過程,明確認識的起點在哪里?終點在哪里?深入體會化學在保護環境、促進人體健康的應用價值。
(2)突破認知的難點,初步掌握一類的認知方法。本教學中的難點:部分酸和堿混合過程沒有明顯的現象變化,如何判斷這一混合過程是否發生反應?發生什么反應?如何把“中和反應”應用于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中問題?本案例圍繞這些認知的難點,讓學生深度參與探究的過程,并收集、處理實驗現象、曲線、微觀動畫過程、化學符號等多重表征信息,讓學生經歷深刻的認知過程,獲得探究一類物質變化問題的方法(沒有明顯現象的溶液混合是否發生化學反應),從理性的高度提升對中和反應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王鋒,孫宇昆,邱鷺珊. 例談手持技術在化學信息素養培養中的應用[J]. 化學教與學,2011,(1)
[2] 黃英湖. 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綜合探究性學習實踐研究[D]. 重慶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