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舞
摘 要:結合高中哲學《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一課的教學情況,談了如何通過各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到美的存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認知潛質和審美潛質,讓美提升思想政治課堂的魅力和實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藝術素養
一、教學目的與思路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九課,是唯物辯證法部分核心知識點。本課試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挖掘教材中美的內容,采用美的教學形式,營造美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因美生情、因美向善、因美求真,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以美激發興趣、以美啟迪智慧、以美感染學生、以美凈化心靈,使思想政治教學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教學環節
1.開篇之美
精彩、有趣、活潑的導入不僅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而且能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情緒,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煉之以志,導之以行”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深刻鉆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框架和邏輯層次、邏輯關系,創造出一個有特色的導入。使景深含于情中,振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當教師以熱情飽滿的語調、優美形象的語言導入新課,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教學一開始就步入美的情境中。在本課導入部分,筆者利用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宇宙中各個部分都可以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半: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咸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展開課程,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過程之美
(1)利用生動的教學素材手段創設美的情境
教師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其直觀形象、圖文并茂、方便快捷的特點,既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審美效果,在思想政治課審美教學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比如,筆者在本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多處引用古代詩詞加以分析矛盾觀:以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用南北朝王籍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與宋代王安石的“一鳥不鳴山更幽”詩句比較分析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讓學生體會詩詞意境之美的同時,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認知潛質和審美潛質,也讓學生充分感悟了學習內容,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運用恰當的語態激發對美的感悟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敏感地把握問題的本質,破題要簡潔明快,入題要新穎獨特,論題精辟深刻,聯系實際要合情合理,要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內心需要,切忌平淡、平庸、言之無物。從形式上講,講究表達的起承轉合,講求優美、凝練和聲情并茂,特別是加上恰到好處的體態語言,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美的氛圍
只有在輕松愉快、身心自由的狀態中,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才能充分發揮,所以,師生關系要和諧統一,師生交流要暢通無阻,課堂氣氛要輕松愉悅。通過師生互問、生生互問討論、辯論、演講甚至表演小品相聲短劇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營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使課堂教學高潮迭起,師生關系和諧融洽。比如,在本堂課中,筆者創設了許多開放式情境,在談到矛盾普遍性時,請學生回答:你在學習過程中遇到過哪些矛盾?你是如何處理的?請舉例說明。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暢談體會感受,教師因勢利導,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互動,碰撞出思維、情感、認識的火花,讓整個課堂呈現出和諧與智慧之美。
3.升華之美
我國自古就強調德育的首要地位,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中主要表現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同時思想政治課本就肩負著更多的德育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放在首位。
“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好的課堂收尾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對知識、感情、價值觀得以總結提煉,進而啟發學生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行動,從而到達“言盡而意無窮”之妙。
在本課教學的結尾處,筆者出示了中日關系正反兩方面相關資料,并引導學生用矛盾的觀點加以分析,闡述如何看待中日關系以及中學生如何維護國家利益。學生在總結回顧知識的同時,視野一下子被拉入現實生活,并從哲學角度思考社會國際問題。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中日關系,鼓勵并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信念,從而讓課堂呈現出大氣、深刻之美。
總之,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美育,就是要在教學中運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理念吸引感染學生,拓展學生的審美想象,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心理上產生愉悅,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課堂轉型視閾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實踐研究(GHB093192)”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第五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