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梅
摘 要:從中學生學習興趣發展的三個階段,就如何創設各種愉快的化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以及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使師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教與學的任務略談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快樂學習;化學教育;興趣;化學實驗
興趣是快樂化學的前提。所謂學習興趣,就是學生渴求知識探究某種事物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筆者認為,學生對化學只要有了興趣,學習自然能感覺到是快樂的。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十分有必要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斷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并經由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要想使興趣在快樂化學中發揮重要的先驅作用,教師應該從化學課的起始年級就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并因勢利導,使學生把興趣轉化成樂趣,進而轉化成志趣,這樣,也就能保持學生對化學學習經久不衰的求知欲。
一、利用化學魔術,誘發學生快樂學習之一步——有趣學習
有趣是初中生學習化學興趣形成和發展的前提。要想使化學教學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教師應該很好地去把握這一階段的學生學習。在化學教學中去努力挖掘化學教材,尤其是化學知識中現有的和潛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強的、易引起無意注意的、激發情緒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為他們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在學生剛接觸化學伊始,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向學生展示妙趣橫生的化學魔術。在與學生見面的第一節課就給學生來個冰棍點炮的魔術(事先在炮引里放上金屬鉀),短暫而響亮的炮聲標志著新學科的開始。其后,再來個清水變牛奶(在試管里裝澄清石灰水)。然后,又來個吹氣點燈(將撒有過氧化鈉的脫脂棉放置于燈芯中)。最后,來個噴霧繪彩畫(在白紙上分別用硫氰化鉀、苯酚、鄰苯二酚、對苯二酚、1,2,4—苯三酚繪畫,再用噴霧器將氯化鐵噴在上面)以滿堂彩結束。在這神奇而又喜慶的氛圍中,每一個學生都會奇怪:
冰棍為什么能點炮?
水為什么會變牛奶?
吹氣怎么能將酒精燈點燃?
還有白紙上怎么會出現鮮艷的彩畫?
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樣生動活潑的第一節課便揭開了學習化學的序幕。
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并保持學生快樂學習之二步——樂趣學習
進入樂趣階段的學生,由于深入鉆研所帶來的新收獲、新成績使他們不僅樂學而且能學,他們能對事物的本身及內在聯系的探究感興趣及其穩定性增強。中學化學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部分。教師演示實驗不僅要生動還得鮮明,這樣方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鹽酸和氫氧化鈉的反應,在沒有明顯現象的前提下,如何證明反應的發生呢?這樣一個具有挑戰的探究實驗,如果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找出事物本身及內在的聯系就會使學生積累走向質的升華,并能大大地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興趣的穩定性增強。新教材之所以增入這么多的活動與探究實驗,我想旨意也該在此。對于課本中的探究實驗,有的現象不明顯,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不斷改進實驗方法,使實驗現象鮮明生動。如,在教學金屬活動性強弱順序時,鋅、鐵、鎂、銅誰更活潑,課本中雖然配有生動的動漫圖,可還是有些呆,若將這些金屬片剪成相應的元素符號,依次放在裝有稀鹽酸的觀察皿中再利用幻燈機進行投影,這樣學生便可以直觀而又準確地對這些金屬的活動性進行判斷。此外,在加強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一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生興趣,那就是讓學生自制學具。比如,學校條件有限,可以建議學生到醫院收集一些輸液管代替導氣管,用那些有刻度的試劑瓶代替量筒,還有用廢棄的泡沫和壞的掃把自制原子分子結構等。這樣,不僅能避免使用玻璃儀器可能造成的危險,還能從很大程度上宣傳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把握并強化學生快樂學習之三步——志趣階段
到了志趣階段,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個人志向相結合,興趣具有自覺性、方向性,學生能在學習志趣的調控下克服內外干擾而入迷地學習,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學習是緊張的。化學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又相互促進,它側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化的,如,“化學知識講座”,可以向學生介紹“空氣和水污染的形成、危害及防護”的有關知識以及“溫室效應的原因”“人工降雨的奧秘”“化學與國防科技”等,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如,化學游戲晚會,可以結合所學知識編成小品、相聲、快板、魔術等趣味橫生的節目,把學生帶到其樂無窮的化學世界中去。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創設各種愉快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快樂而成功地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時時感受到集體的存在。在這個集體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并享有集體提供的資源,感受到化學教師的關愛、集體的溫暖,從而使中學生能夠快樂地完成化學學習和探究的任務。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