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松山
體態語是除語言之外的表情達意的重要符號系統,在教學中充分地、恰當地使用體態語,能體現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風格,受到學生的歡迎,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體態語教學眼神手勢站相教學效果體態語是人們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利用不同的手勢、身姿、表情和眼神等非語言符號系統,賦予已有的語言單位和心理語言單位以某種補充或附加意義,它不是語言系統以外的多余部分,而是言語活動的組成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把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作為用于交際過程的符號系統的兩個分支。教學活動也是一種言語交際過程,雖然主要依靠語言符號系統來表達所要講授的內容,但是在我們回顧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情景時,無不發現在講授過程中,并不僅僅是用純粹的語言,而是常常省略某些語言手段。我們還會發現,有時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十分認真,而聽講的學生卻表現出不以為然,甚至厭煩的情緒,有時還可能出現在教師的講授內容中并無引起學生發笑的情景,卻出現了學生偷笑,甚至嘩然大笑的局面,使教學效果大為減色。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體態語運用得是否恰當,恐怕不能不說是一個原因。
語言與人類歷史同步而,體態語又與語言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它是語言的一種輔助手段,在人們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伴隨著,并且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和語言系統一道,保證了人們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溝通,這種作用,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教學中,體態語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以手勢、身姿等動作姿態輔助以語言傳情達意,以面部的動作表現,來補充教學語言的不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體態語與教學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教師如果能自覺地運用體態語,就可以增強教學語言的表現力和形象、生動的感染力,否則會影響甚至破壞教學語言的表達效果。
體態語雖然沒有語言那樣豐富和極強的表現力,卻具有“直觀性”,其“強勢”作用很明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它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特殊作用,正如貝拉巴拉茲曾經講到的:“不說話并不表示無話可說,默不做聲的人可能在內心里極不平靜,只是這種情緒要用手勢和表情才能表達罷了”。正因為如此,無產階級的領袖和革命的宣傳鼓動大家們都十分重視體態語的表情達意作用。毛澤東同志所提倡的十大“教授法”中就有“以姿勢助說話”一條。孫中山先生也曾說過:“練姿勢,身登演說臺,其所具風度姿態,即須使全場有肅然起敬之心;開口演講舉動格式又須使聽者有安靜祥和之氣,最忌輕輕佻作態,處處出于自然,有時詞指嚴重,喚起聽眾注意,卻不可故作驚人模樣”。一位教師講課跟一位演說家的演講,雖有不同的要求,但教師講課的風度、舉止、表情等非語言符號信息系統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草率馬虎。因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它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凡是一個能夠受到人家歡迎的人,他的動作不但要有力量,而且要優美。”作為一位人民教師,不言而喻,首先應具有作為教師的高尚品德和淵博的知識,同時也必須具有優美的行為和適宜的體態語。
體態語是一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的比較復雜的問題,文章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1.眼神的運用。要按照既定的課堂教學程序和內容,巧妙地運用“眼神”,傳遞與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內在思想感情和知識內容,引導學生盡快擯棄“雜念”,進入求知心理氛圍之中,激發學生聽講的興趣和主動思維的心理趨向,一位富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于發揮眼睛的作用,巧妙地調動眼神所蘊藏的詞匯信息,與教學語言相配合,去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調節整個課堂的氣氛。
當進入講授過程之后,也要隨著講述、誘導、提問,留有“空白”等手段的運用,相應地調動“眼神專注”等手段,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和聽講興趣,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所謂“專注”,就是教師以信任、期望的目光注視著對方,目光要自然柔和,不能直愣愣地盯著學生。特別是在通過講解、啟發之后,教師已經估計到學困生可以做出一定的回答時為止。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自信心,活躍課堂氣氛,有意地將目光專注于學生,提出恰當的問題,期望并相信他能給以滿意的回答,當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必須以親切、信任的目光注視著他。這樣,不但可以實現師生之間感情和情緒的微妙交流,而且也表示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老師東瞅西瞧,甚至走來走去,就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看不起自己,自尊心受到傷害,便達不到師生感情交融和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當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述的時候,目光更應該注視著回答了問題的學生,以便說得更直接、更透徹,使學生感到老師和自己是平等的。心理距離縮短了,師生感情更容易交融,其教學效果一定是令人滿意的。應該注意的是,“專注”并不是目不轉睛地直愣愣地盯著學生,也不是像一些教師從上課到下課全部教學過程,始終看著一個方向,或者總是看著一個墻角的那種“眼神”偏離的做法,而是要以傳情達意為目標。
2.手勢的運用。手勢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也極為重要,但就比較而言,“手勢”確實沒有“眼神”那樣具有豐富和表達千變萬化的思想感情的“詞庫”,因此,在教學中就要使手勢成為有目的性的動作。每一個手勢動作,都應該有內在的根據和明確的用意,具有給教學語言以補充和強勢的作用,要以比較少的手勢動作襯托,強調關鍵的話語,這就要求手勢的運用必須具有明確、精煉、自然、活潑和個性化的特點。所謂“個性化”,就是指在運用手勢襯托,強調關鍵性的一段陳述的時候,應該同時還表現出老師自己的特征,顯示個人的風格,切忌模仿和矯揉造作。
3.站相。“站相”是教師的精神狀態、思想感情和文化素養的信息符號,是教師的文明價值的外在表現,“站相”不佳,就等于向學生表白:“我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師”,學生也必然會做出相應的反饋。當然,所謂“站相”并不是站住不動,而是要求站得端莊、自然、靜中有動、活而不亂,既不要在講臺上頻繁不停地走來走去,也不要死死地站著不動,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序的需要,適時變換站立姿勢,或者輔以必要的小范圍的走動。這樣就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使學生以舒心愜意的心態進入聽講的主動思維之中,隨著教師的引導,去獲取新的知識,追求更大的目標。
綜上所述,體態語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既要充分利用體態語,又要發揮適度,恰到好處,這樣才能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奧]賽彌·莫爾肖編.賈慧蝶譯.體態語大全.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