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祥
摘 要:新課改下,增強學生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國的古代詩歌善于使用情景結合的寫作方法且言簡意深,為學生的學習設置了障礙。通過運用意境的理解與領悟將很好的化解該難題,提高學生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教師通過互動教學與傳授創設情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逐步體味古代詩歌的魅力,使得新課標的目標能更好地實現。
關鍵詞:意境;探索;創設情境
一、“寓情于景”:我國古代詩歌的意境之學
何謂意境之學?從對我國古詩歌的研究看來,一般是指詩人將心中之“情”寓于實際之景中,使意、象合一,而形成我國古代詩歌所特有的“意境”之創作方法。它是詩人將自己豐富的情感完美地與外部的社會及自然環境相統一,使之上升至藝術層面,能使讀者從繪景描物的字里行間深刻領悟詩人濃厚之情。而對“意境”也被作為詩學的一個基本范疇,一直成為研究與學習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環節之一。而同時期的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其系列文學理論著作中也有諸多有關意境的論斷,如其在《文心雕龍·詮賦》之中便言到,“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
而無論古代文學家們對于意境有何種理解與詮釋,從中不難看出,意境之學是領悟古代詩歌之精髓所在。而對于教學來說如何使學生領悟古代詩歌之意境,無論對于學生的古代詩歌賞析能力之提升,還是學生言語表達能力之提高均有裨益。
二、“身臨其境”:引導學生走近詩人
意境是詩人“寓情于景”而情境交融之境界。無論古今中外,詩歌創作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詩人結合自身境遇進行創作的產物,是詩人抒發內心實感的渠道,而我國古代詩歌更是如此。學生在品鑒古詩之時,如果不去體味詩人所感,不去探究時代之境,是無法領悟到古代詩歌之美的。因而引領學生思索詩人情感之源,是古代詩歌賞析教學的關鍵所在。
而要走近詩人,使學生領悟其感,則須先對詩人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其人生境遇進行剖析,因為詩歌創作環境之不同,也將影響詩歌的意境。同樣的離別,《重送裴郎中貶吉州》中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感嘆“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為裴郎中歌吟,感情真摯動人;而在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聲聲勸慰中少了些寂寥,而多了些許慷慨激昂;在李白《贈汪倫》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卻可品出友人間的深厚情誼;《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則體現了王昌齡送別辛漸時由孤寂到開懷的心理變化,體現了詩人的高風亮節;而王維在《山中相送》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的發問,則表現出其對與友人重逢之殷切期盼。所以這些不同的意境更體現出在古代詩歌賞析的教學中,教授學生進行詩人的背景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為了引領學生領悟古詩意境,常常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與互動學習。如,在對《江雪》一詩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對詩歌進行提問,而可預見的是會有學生發問: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漁翁為何獨自垂釣江面?此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發問:為何會如此判斷當時的環境?以及漁翁垂釣有何不妥?學生便會引用詩名“江雪”及詩詞“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進行回答,因為鳥獸都已藏匿,人跡罕至,說明當時環境已極其惡劣,而詩人卻獨自垂釣江面,不奇怪嗎?教師在此時便可以引導學生大膽設想漁翁垂釣的原因,在學生踴躍回答后,再對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簡要介紹,引導學生體味詩人作詩時的所想、所感,意境便會自然形成于學生的頭腦之中。
三、“睹境思情”:創設情境,提升學生賞析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促使他們主動追求知識,使學生學會創設情景,促使其體會詩歌意境成為提升學生的古詩歌賞析能力的關鍵所在。
而創設情景則要求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方式,如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或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感性的表現形式展現詩中的一幅幅美妙如花的場景,又如生動形象的結合史實,描繪詩人創作的動力與目的。通過各種方式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讓學生在驚嘆于壯觀景色,感嘆詩人境遇之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創設情景以感受意境。使學生不在學習古代詩歌時,不僅僅停留于詩詞表面,而通過創設情景深入到文字背后更深層次的意境之中,領悟到其背后更豐富的意象,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賞析品鑒我國古代詩歌的能力。
總之,在我國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注重運用意境進行古代詩歌賞析進行教學,讓學生學會品評詩歌意境,學會創設情境,對于學生提高對古代詩歌的品讀、賞析能力,培養其主動賞析詩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良運.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8.
[2]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王大鵬,等.中國歷代詩話選(1)[M].長沙:岳麓書社,1985-08.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夏河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