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
摘 要:機械基礎是職業高中機電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且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要求較高。目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教師應結合學生實情,不斷改進教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從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一些教學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實際問題;改進措施
機械基礎作為職業高中機電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而職高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對機械設備的感性認識較為模糊,加上大多數學校用于教學的教具和設備又很缺乏,給這門課程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接下來,我從“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對傳統教學的一些改進措施”兩大方面做一探究。
一、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1.生源整體素質偏低,無疑給高效課堂設置了障礙
職高學生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績較低的學生。他們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態度不積極,學習方法欠科學,學習習慣也較差,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這些學生在課堂中最基本的學習常規都沒有形成,比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交頭接耳做小動作,不知道怎么做筆記等等,每節課糾正和提醒他們的這些習慣就浪費很多時間,課堂效率自然很低。
2.傳統教學重理論,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講授理論的形式,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抽象,一般不好理解和接受。加上理論性的知識不夠形象且較為枯燥,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有時為了考試死記硬背,使課堂教學不能真正為學生服務。
3.缺乏必要的實訓設備,往往使教學成為紙上談兵
受經濟、場地等條件的制約,許多學校的教學設施及實習器材相對比較短缺,這會使實際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些教學成為紙上談兵。
二、對傳統教學的一些改進措施
針對機械基礎學科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教師能夠做到的就是盡量從實際出發,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期學有所獲。
1.爭取實地參觀、實訓,先實踐再理論
職高學生基本上沒有機會進工廠,沒有見過機床設備。傳統的課堂教學重理論講解輕實踐操作。因此,在理論教學之前,不妨先聯系工廠、企業,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觀生產車間或者直接參加拆裝實訓,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對機械的感性認識,由于大家有新奇感,學習的積極性會很容易被激發和調動起來。
2.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教師照本宣科式地講解,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我們應注意將書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能夠從平時的生活中得到啟發,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比如,在學習“齒輪輪系的傳動比的變化”時,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開公交車的司機師傅為什么總是用右手撥動右側的撥桿,這個撥桿的作用是什么?汽車速度的快與慢與撥桿的位置變化有關系嗎?”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由于學生對公共汽車的撥桿都不陌生,他們的討論也比較激烈,最后匯總結果,得出結論:司機撥動撥桿實際上是在調整汽車變速箱里齒輪輪系中的齒輪位置,齒輪為指導變化會改變輪系的傳動比,從而汽車的行駛速度也會發生變化。
本節課經過這樣的安排,學生的興趣陡增,課堂氣氛活躍,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3.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打造高效課堂
傳統的教學一般是將板書與掛圖相結合,偶爾有少量配套的教學模型。比如,在講解機械零件的構造、作用以及傳動的原理時,老師盡管在很賣力地講,但學生也不見得領情,因為他們在聽得稀里糊涂,沒完全搞明白。教學手段的單調,理論學習的枯燥,使我們的課堂氣氛平平,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三維動態的畫面來演示傳動機構中各個零件的相對運動。這樣,學生會很輕松愉快地理解其中的運動原理。相對于教材上的內容,課件演示更為形象和生動。我們要想辦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4.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多嘗試、多實踐
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學校現有條件,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進行“開放型”的學習模式。
如,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時,可以讓學生分組操作。給每個小組發放若干長短不一的竹片,要求學生用螺栓螺母組裝成簡易的四桿機構,然后結合教材中四桿機構的類型及運動原理,對自己組裝的四桿機構進行觀察研討。最后向全班展示結果。
總之,作為《機械基礎》學科的教師,我們要善于分析和研究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運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楊勝衛.機械基礎.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廣西農業機械化,2005(4).
(作者單位 山西省襄汾縣鄧莊職業中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