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摘 要:學習數學是一件需要沉穩的事。數學能力只有慢慢積累,積少成多,方能讓各種題型的解法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從而形成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習技能;學習興趣
對于數學學科,即使把定理公式都背下來,有許多題照樣不會做。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以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靠一點一滴的積累、潛移默化形成的。有人把數學定義為游戲,但是這個游戲至少在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不同于其他游戲的,在數學中,需要一心一意地鉆研。學不好數學的人很多,但只要培養起對它的興趣,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而且,興趣可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動力。因此,在知識嚴謹的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其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數學教師在平時應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可能的話,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相互建立親密平等的關系,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這位教師,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喜歡數學這門課程。
二、深刻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是人腦對于現實事物在數量上、形象上和關系上的反應。概念的形成包含了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概念是數學的基石,學習概念(包括定理、性質)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許多同學只注重記概念,而忽視了對其背景的理解,這樣是學不好數學的,對于每個定義、定理,我們必須在牢記其內容的基礎上知道它是怎樣得來的,又是運用到何處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它來解決問題。運用概念是學習概念的主要目的。因此,在數學概念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概念去確定某個對象的屬性,判斷某個對象是否屬于這一概念的外延部分,進而解決其他數學問題。
對比概念差異,防止負遷移。在初中數學中,有些概念由于形成過程相似,或者表述概念的詞語基本相同(如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或表達概念的符號相差無異,或內涵與外延相類似(如相似形與位似形,菱形與正方形),致使學生混淆不清,在運用它們時產生負遷移。有比較才有鑒別。用對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異同點,有助于學生區分概念,獲取準確、明晰的認識。比如,對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排列與組合的概念,就可以通過概念對比,并結合實例的方式加深概念理解。
三、用例題積累能力
老師在講解基礎內容之后,總是補充一些課外例題、習題,這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學的概念、定理,一般較抽象,要把它們具體化,就需要把它們運用在題目中,由于我們剛接觸到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還不夠熟練,這時,例題就幫了我們大忙,我們可以在看例題的過程中,將頭腦中已有的概念具體化,使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這樣可以豐富知識,拓寬思路,這對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很有幫助。
要注意培養發展學生解題能力的各種因素,調動一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注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只有這樣,數學能力的提高才有根底和源泉。
(作者單位 河北省黃驊市羊三木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