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正金
摘 要: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的基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尤為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關鍵詞:問題意識;敢于提問;樂于提問;善于提問;培養
一、營造氛圍,消除障礙,鼓勵學生敢于提問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教師在課堂上嚴肅有余,親切不足。一方面,學生對老師心存畏懼,惟命是從,哪里談得上質疑問難。另一方面,由于小學生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較少、語言表達欠缺,再加上心理素質方面的原因,在課堂上往往不敢提問,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同學譏笑,或是不知從何而問,久而久之,在課堂上不樂于、不敢于提問。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大膽提問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和學習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要變居高臨下的師生關系為教學相長的朋友關系,從情感上縮短與學生的距離。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使他們敢于提出問題,勇于表達見解。其次,教師還要滿腔熱情地鼓勵他們大膽地發問,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在學生提問、作答時,盡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作的每一次回答,哪怕是十分幼稚和膚淺的,都應盡量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保護他們的這種熱情,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因為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也是從低質量的問題開始的。只要教師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激勵學生,天長日久,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敢于發問的良好習慣。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勵學生樂于提問
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促使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到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只有讓學生頭腦中產生問題,學生才會產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才會去主動思考、探索、實踐,從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動中,引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使之產生好奇,由好奇引發需要,由需要而積極思考,進而不斷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加減法(一)”時,教師呈現這樣一幅情境圖:
■
然后問學生:“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提出了諸如:賣一臺洗衣機和一臺電視機便宜多少元?一臺電冰箱比一臺電視機貴多少元?買一臺洗衣機、一臺電視、一臺電風扇一共需要多少元?等許多一步、兩步計算的加、減法問題。再如,教“圓的面積計算”這一課,教師出示并演示“用一根繩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樁上,羊邊吃草邊走”的情境。問學生:“看著這幅圖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爭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長?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等等。雖然這節課無法一一解決這些問題,但這是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很想知道答案,學生興趣盎然,探索的欲望特別高。
三、拓展時空,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善于提問
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教師講到哪里,學生聽到哪里,學生沒有自己的思維空間,沒有自我發展的余地,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相互交流和自我表現的機會,給學生提供萌發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品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
例如,教學“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2000年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28枚,美國獲得金牌39枚;在2004年的第28屆雅典奧運會,我國獲得金牌32枚,美國獲得金牌35枚;在2008年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51枚,美國獲得金牌36枚。教師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這一問題情境提出問題。這個情境蘊含了許多數學問題,很有提問的必要性,學生也很容易就發現和提出了問題。如:“我國第29屆獲得的金牌數比上屆多了幾塊?第27屆奧運會上我國獲得的金牌數比美國少了幾塊?……”這樣教學,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問題進行解決,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還不高,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還不強,因此,給學生提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也要有“度”,要精心組織,恰當引導,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總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教師順應學生認識發展的規律,在學生最近思維發展區內設計情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組織、參與作用,在探索、實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不斷啟迪學生的智慧,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那么,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作者單位 甘肅省臨澤縣蓼泉鎮溝灣小學)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