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反對單一枯燥的語言技能訓練,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然而,傳統語文作業設計一直陷入背誦、默寫、抄寫、做題等誤區,既缺乏靈活性,又無人文氣息,結果把學生思維禁錮起來。優化作業設計,就是讓作業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繼續和延伸,既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積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一、豐富作業形式,培養學習興趣
語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不是單一色彩的,語文也應是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傳統作業成為學生的包袱,抄襲現象頻頻發生。語文教師應順應教學改革的潮流,嘗試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把語文帶進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多方面感官參與,進而激發學生興趣,使其在愉悅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我們可根據不同內容,將作業融于游戲、觀察、制作、調查、繪畫、表演之中,讓語文與科技、美術、環保融為一體,讓聽說讀寫與演唱做畫結合,使語文技能的訓練與生活相貫穿,這樣才可以發展學生個性,達到讓學生愿學、樂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散步》前,只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爺爺奶奶愛看京劇,爸爸媽媽愛看韓劇,你卻對動畫片情有獨鐘,可是家里只有一臺電視,你會怎么做?結果上課時同學們圍繞孝心這個中心展開了激烈爭論,分析課文也就勢如破竹了。
二、注重主題整合,照顧個體差異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態度。”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設置因人而異、因類而異的彈性作業,讓優者更優,學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這樣,學生對作業就會充滿信心,并成為一種心理需要。為了照顧差異,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圍繞主題進行整合加工的綜合性活動,使學生在生活化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多元智能,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總之,語文作業的設計歸根結底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拓展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教師只有以新課標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作業觀,使存在差異的學生在作業中得以張揚個性、拓展能力、體驗成功,學生素養才能得到自主和諧的發展,語文課程才能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 湖北省房縣軍店鎮初級中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