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希嘉
【摘要】新制度經濟學課程的核心理論包括費用理論、產權理論、法和契約理論、企業理論、制度變遷理論、國家理論均是通過不同案例來展開的說明的,并且各個理論的應用更加貼切實踐,更能夠深刻的反映經濟生活。所以系統性的運用案例教學即使課程本身教學的內在需要,也是該課程未來改革的重要方向。由于該課程在各個高等學校開展的時間并不長,并且教學方法不盡一致。特別是運用案例進行教學方面明顯存在諸多不夠系統、不盡深入和時效性缺乏等問題。學院經濟學教研室承擔該課程以來,經過幾輪的教學實踐,不斷摸索出一套較為成熟的案例教學方法,也積累了不少較為深刻的案例。我們希望通過進一步研究,在已有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更加深入。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 課堂教學 案例教學
一、研究及實踐價值
首先,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有利于深化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從實際生活中選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案例,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制度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形成教材中的原理與實踐中的案例統一的教學內容結構,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使教學更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第二,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制度創新”需要作為主體的人,凸顯制度創新對經濟重要性的課程更需要作為主體的學生,只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主性的發揮,通過案例教學使很多學生感到真正學到了知識。第三,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課程涉及的制度演進和制度變遷,要求學生直接參與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因此每一個學生都想抓住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顯示自己的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就會得到提高,對于制度的認識也將更加深刻。第四,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能增強課程教學效果。每次制度設計案例討論,都需要學生認真閱讀案例的背景資料,認真思考、分析、著手準備討論發言稿,有的學生為了給自己的觀點找旁證,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這在傳統教學中是很難見到的,從而增強了教學效果。最后,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有利于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通過師生的互動,教師不再是“一言課”的灌輸者,而是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制度與經濟研究領域的主動參與者,他們可以動腦筋,可以大膽求異,質疑探索,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多向交流與互動,實現教學相長,知識同步,思維共振,情感共鳴。
二、相關實踐活動綜述
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在組織方式、實施的一般步驟、案例類型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國內外已經有部分研究,但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當前關于案例類型及教學模式的研究還不夠完善,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領域,案例教學實施的研究與實踐還相當缺乏。一是以往新制度經濟學案例類型及其教學模式研究不夠完善。雖然有學者在實踐中概括出了部分案例類型及其教學模式,但其并沒有闡明這樣分類的標準,也沒有闡明各類型案例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及其相應的實施策略,它們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令人難以信服,在具體運用這些模式時也會出現許多難以理解的問題。二是以往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研究不足。案例教學的研究不多,特別是能夠將教學與實踐系統性結合的案例較少,這為我院開展案例教學研究增加一定難度。三是以往新制度經濟學案例開發與整理相對缺乏。開發案例是進行課堂案例教學的前提。目前案例收集與開發不夠全面和系統,特別是能夠具備階梯性、全面性、系統性的案例明顯不足。
三、研究及實踐目標與內容
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完善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案例庫的編寫工作。案例教學的基礎是案例庫的編寫。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完成了部分課程章節的案例甄選、討論題目、討論形式以及拓展方向的工作。下面的工作就是在既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使之更加階梯化、全面化和系統化。二是完善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課堂案例教學工作。通過運用傳統講授與案例教學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可發揮交融互補的作用。由于前期準備工作充分,課堂討論即可水到渠成。由于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中,并充分進行了思考,能夠更深刻理解理論問題的精髓,也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學習有針對性。應用這種方法,課前教師、學生的充分準備是個大前提。三是完成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研究報告的撰寫工作。通過案例教學案例庫的編寫以及案例教學課堂教學工作后,將新制度經濟學案例教學的成果,經驗和不足,以及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通過研究報告的形式體現出來,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及實踐思路
新制度經濟學案例研究及實踐思路如下:首先是課前案例教學準備。一是明確教學目標,并選取案例。二是布置案例并提出要求。所選案例既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又要兼顧典型示范、現實新穎、適合國情。同時,從教學目標出發,設置一些難易不同的決策點或值得探究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閱讀與分析案例。三是學生閱讀、分析案例。學生閱讀案例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分析。核心是課堂案例討論。一是小組討論分析案例。二是小組派代表發言,同時展開質疑和爭論。這一過程,是案例教學的關鍵和中心環節。三是總結。總結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對討論情況的總結。案例本身的總結。對案例討論題的總結等。最后是課后教學評價。一是對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過程進行評價,二是看教學過程能否促使學生獨立地去思考、研究案例,使學生在參與案例的過程中提高其綜合素質,三是看案例教學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羅納德·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上海三聯書店,1994.
[2]杰克·J.弗羅門.經濟演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馬爾科姆·盧瑟福.經濟學中的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1992.
[5]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礎—一個面向寬帶網時代的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7]姚洋.制度與效率:與諾思對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周其仁.研究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科斯研究經濟學的方法及其在中國的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中國香港),1997,(18-19).
[9]周業安.關于當前中國新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反思.經濟研究,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