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
【摘要】巴赫是德國的偉大作曲家,在1735年創作了《意大利協奏曲》,作品以德國傳統音樂藝術為基調,加入了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樂隊的協奏曲調,使得作品更為生動。因此,文章探究了《意大利協奏曲》的創作風格、曲式及演奏過程中處理技巧,為豐富巴赫音樂作品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巴赫;《意大利協奏曲》;演奏
一、《意大利協奏曲》的音樂風格
《意大利協奏曲》是巴赫在鍵盤獨奏協奏曲體裁方面長期探索的杰作。這部作品創作于1735年,是為雙層鍵盤的大鍵琴所作的,通過鍵盤表現出樂隊協奏的效果。這部作品與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音樂聯系十分緊密。巴洛克時期,意大利音樂發展空前繁榮,以小提琴為代表的弦樂十分流行。這時期的音樂走向主要表現為逐漸遠離復調音樂,趨于單聲音樂風格。這部《意大利協奏曲》也采用了這種新穎的創作手法,作品風格清新、旋律優美,獲得了當時各個階層的喜愛。《意大利協奏曲》嘗試模仿主調趣味,該作品的音樂風格與風俗性的音樂形象都與當時明麗的意大利音樂相似,與巴赫的以往作品風格有所不同。另外,這部作品中反映了意大利協奏曲中獨奏與全奏的鮮明對比色彩,意大利喜歌劇序曲以及斯卡拉蒂的鋼琴曲的特征。總之,《意大利協奏曲》的音樂風格、音樂內涵和音色運用都不同與巴赫以往那種莊重穩健的風格,給人以活潑、昂揚而不失柔情的感受。
二、《意大利協奏曲》的曲式分析
《意大利協奏曲》常用的曲式結構為“利都奈羅”,這種結構源于巴洛克時期,是協奏曲快板樂章常見的形式,利都奈羅包括了回歸曲式,還有作品獨奏與合奏相互組合形成的創作思維和原則。《意大利協奏曲》為一部三個樂章的格式,適合于雙層鍵盤來演奏的曲目,與其他協奏曲有所不同,這部作品是由獨奏者在鍵盤上進行演奏的,充分彰顯了協奏曲的對抗特性,曲譜中運用了forte與piano的記號來表示樂隊部分與獨奏部分。這部作品分為快——慢——快三個篇章,速度為快板、行板和急板。《意大利協奏曲》第一樂章速度稍快,展現出了活潑生動的主題,演奏者開始主要是運用合奏的方法,之后采取了合奏與獨奏相互交替的模式,最后又采用合奏的方式來表現。第二樂章是以d小調為主,演奏者右手彈奏的旋律是模仿小提琴的抒情調,左手彈奏一直是低音節奏。第三樂章是F大調為主,采用了回旋曲的風格,合奏與主奏交相呼應。
三、《意大利協奏曲》的演奏處理
(一)連奏與斷奏
《意大利協助曲》中有許多連奏和斷奏,以連奏與斷奏相互組合的方式。在演奏過程中,彈奏出的連音要富有彈性,觸鍵時要有力度,讓聽眾聽起來清晰。處理跳音的時,彈奏音彈不能太短,時值大約需要一半左右。比如,《意大利協奏曲》第三樂章有快速的十六音符,在處理這段時要保證每個音頭彈的干凈利落。同時,在演奏《意大利協奏曲》時,要做一些特殊的指法處理,如同音的換指等。演奏過程中,還要注意曲目的歌唱性,觸鍵要快速,音色均勻,盡量表現出來每個音型、每個節奏。特別是這部作品的第三樂章,演奏時要注意節奏的動感,這一章節相對于前兩部分更為輕快活潑,出現的四分音符地方要用斷奏,同一旋律出現在不同手上的轉移,要把握好音色和音量。
(二)裝飾音的演奏
裝飾音是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最大特點之一,這部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裝飾音,特別是第一、二樂章,運用了不同類型的裝飾音,如顫音、回音、波音等,豐富了作品的音色。在演奏作品的顫音時,要從主音的上方二度開始,與拍子相一致,裝飾音不能先現。裝飾音在這部作品中相對重要,演奏者無法準確地表達出音節,會使得整部作品演奏不流暢、音樂效果不佳。演奏人員要嚴格依據曲譜內容進行演奏,不能忽略裝飾音,要準確運用裝飾音的技巧,這對演繹好巴赫的音樂作品十分重要。
(三)力度與速度
巴洛克時期,鍵盤樂是含蓄、低調的風格,盡量避免夸張;音樂內容表現較為準確,風格較為含蓄內在。有些作品中彰顯出濃厚的情感色彩,但也會保持嚴肅、大氣的曲風。因這一時期的古鋼琴不能表示出逐漸強弱的音節,巴洛克時期的鍵盤音樂不會標注出應運用何種速度和力度來演奏,《意大利協奏曲》也不例外。因此導致了力度上有所限制,演奏者只能依據其判斷力來處理這些段落,而不是簡單的彈向或彈輕,同時樂章內容的各種力度變化不應表現太夸張,避免破壞作品的基本框架。在演奏過程中,遇到標注有標有forte或piano的段落時,要恰當地處理力度,在整個部分中都使得一聲部相對另一聲部突出。比如,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中,只有開始標注了右手的forte和左手的piano,高聲部創作以獨奏樂器風格為主,做事聲部則為兩個聲部的伴奏。
(四)踏板
巴洛克時期,鋼琴是沒有踏板的,但演奏的聲音能夠延長。因此,在用現代鋼琴演奏《意大利協奏曲》時,可加入踏板,但要合理控制對其的運用。盡量避免音色的渾濁,不可打亂橫向和縱向的線條。演奏過程中,手指不能快速到達或有連奏時,可利用踏板來進行銜接。著名的前蘇聯鋼琴家涅高茲(H.Neuhaus,1888~1964)認為:彈奏巴赫音樂要運用踏板,但要與曲譜配合運用,且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但有些樂章不適宜用踏板。但要是要求演奏者在彈奏巴赫作品時,完全不運用踏板,比起古鋼琴的彈奏,鋼琴的音色會略顯貧乏。古鋼琴沒有制音器,琴弦振動時間相對較長,并且會帶著泛音。因此,只要不導致和聲渾濁、織體模糊,就可以巧妙地使用踏板,使得作品所展現的內容更為豐富。比如,《意大利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的節奏相對平緩,速度較慢,左手一直用八音符來演奏,給聽眾一種寧靜的氛圍,在演奏這一段落時,要注意左手的柔斷音不能聽起來過于枯燥,要學會運用踏板銜接旋律連音和伴奏肢體的柔斷音,右手也要演奏出裝飾音優美豐富的曲調,使得音樂蜿蜒流長。演奏者還可通過利用踏板控制音色來模仿小提琴的獨奏。
參考文獻
[1]朱建.大師論巴赫音樂的演奏[J].鋼琴藝術,2000,(4).
[2]李玉春.巴赫鋼琴作品演奏藝術淺析[J].黃河之聲,2010.(21).